留洋女博士9年织出“铁布衫” 用刀划也没事
6 _, j h8 D7 X/ c# A. x! ?. ~$ y: @ Z( U$ t; u; z1 r
这个春节,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学院35岁的女博士龚小舟依然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这个留洋回国的上海姑娘,连续3年除夕都没有回家,一门心思钻研她的“三维纺织机”。为研制这台“三维纺织机”,她带领的团队从2006年开始奋战了9年。去年11月底,“三维纺织机”织出第一块可做“铁布衫”的立体三维纺织布,龚小舟兴奋得一夜没睡着。
, h" t& @$ B0 V2 j; i" `% \9 l: ^
4 i6 W# v' S# z, M4 Y 龚小舟对武汉晚报记者说,这个项目已经和企业签订了成果转化意向,将很快投入生产,她得完善每一个细节,争取不出纰漏。! X& t9 K" v8 P$ `" y5 ]+ l
* ]) f9 I' }' L
用刀刺用刀划一点也没事
! O$ z/ P* |6 I8 j0 u4 E f* G7 G( i
“铁布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护体硬气功,传说练成此功的人不但可以承受拳打脚踢而毫发无损,甚至刀枪也伤不了他们。龚小舟团队研发的“三维纺织机”织出来的布就有此“神效”。“拿钢做比较,织出的三维纺织品比钢轻3/4,强度却是钢的6-7倍。最轻的碳纤维织出来的布比棉布还轻呢!”龚小舟介绍。. H: U/ F( T/ a7 ~+ b; s
2 h6 h' C9 g H+ A8 W$ J5 H3 K) V
龚小舟拿出一长条皮带形状的布条:“你试试。” S$ F* V* x% ~' ^$ Y
# s& i5 k' ~! J5 ~ 记者使出最大力气,用刀先是在布条上狠狠刺了几下,又划了几刀,布条只留下了几丝肉眼难以看出的细痕。龚小舟告诉记者,这还只是半成品,最终的成品别说刀枪,子弹都难以打穿。6 @9 i7 X$ e. ?/ Y
$ s7 r( `- E- M 为什么这块布这么坚硬?
9 U8 \1 }' m3 I0 [' [
6 E' s% b# L0 x/ l) v& d0 ~ 团队另一负责人、该校机械学院教授林富生解释,这块布料采用的原料是玻璃纤维、石英纤维、碳纤维,取所有纤维材料的长处而织成。比钢硬6-7倍是根据这些材料的密度和性能计算出来的。“龚老师的硕士和博士都是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的,她的导师是三维纺织品编织技术世界前沿级的大师。这位大师曾经用同样的一块三维纺织布做过实验,10米外用手枪射击,该布未被射穿,也没有变形,后来这些工艺被用在英国的防弹衣和各种警用设备上。”
5 R5 ~" C* s: B2 G I- L
7 l& ~* \/ l; F" ~ 研制三维纺织机花了9年
6 @- N6 C/ N8 ~8 ]+ T, i- e1 W: p: h& F# A& u% \! e( J. G; G
要研制出能织成“铁布衫”的织机并不容易。
+ ] g; ]- C# }2 l5 ]5 u i2 Y& u9 z' Q$ y2 e7 e
第一台样机是2006年研制出来的,但织出的布和普通布料无异。2011年,林富生教授花3年时间好不容易研制出了第一台三维机织样机,可这台模仿传统织机做成的机器却织不出布。不少人劝林富生放弃,也有人私下笑话他:“他们肯定做不出来,国外的技术先进,还有资金支持,我们学校什么都没有,怎么可能?”. a2 v5 F% S0 o7 Q2 y4 ]" k! ~& T
. Q+ O% v" e+ [/ Y) }6 H 林富生不信这个邪,龚小舟博士也坚信,国外能做出来的,我们一定也能做出来。
+ r8 H2 t, m* |1 H1 F( u1 [- M' c }3 o; p/ s! u
“整机报废,再重新搭架探索吧。”林富生和龚小舟商量后,做出了这个让所有人跌眼镜的决定。3年心血全部白费,一切从零开始。6 e' U- _$ _+ j
% v1 }2 v- H* B/ d# }5 @ 龚小舟南下江苏调研,从江苏一家工厂买了3台小样机,自己组装自己改进。这个固执的女博士,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周末和寒暑假更是她做科研的黄金时间,平时她在学院担任班级导师,学生的各种事情很多,放假了,她就可以全心扑在课题研究上了。最近3年除夕夜,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9 R) W+ I% o, F1 k
' P" \9 W% R) t! b% ^ “我已经9年没看过电视了。”龚小舟告诉记者,不是不感兴趣,是实在没时间看。前一段时间,办公室的好多女同事都在谈论武媚娘,她还好奇地问:“你们怎么突然对历史感兴趣了?”同事笑话她说:“你做研究都快做成古董了。”她这才知道,同事们说的是最近大热的电视剧。
; H+ }4 P) T6 D7 U O% B! ?% x0 S: p: } h# y+ z- o) x# u
科研成果没出来前,团队得到的资助非常少。这9年来的研究费用,都是老师们自己垫资的,目前已经花费上百万。为节省项目经费,林富生教授、龚小舟博士和同事们可谓想尽一切办法就地取材。
_1 t9 t( t3 n4 _& m
# }9 Y& H. ]4 y2 v c 样机需要一套“分经”装备,就是把纤维经络梳理分开,正常程序是开模具,但是模具一开,就得几千块的成本,为省钱,大家想了个“土法子”:到汉正街批发了一箱子木梳,每把不到1块钱,这样几十块钱就把问题解决了;要解决机器的穿线问题,但购置一台穿线设备得一两万,团队成员们想到了废旧利用,他们将废旧电线的线芯抽掉,用电线的绝缘包皮当做穿线设备,没花一分钱就解决了大问题。“这几年来,我们总体研发经费就这样省下了五六十万。”
6 P# u& n5 n0 g" o- T
/ O. g/ R" v& {4 o( h7 r1 C3 V 已签订成果转化意向5 Z/ p- T6 g8 f
% t3 Y7 L+ N i* n& z' g2 { 团队另一负责人、武汉纺织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李宇介绍,三维织造技术一直是国际难题。国外近几年有所突破,但技术和设备对我国封锁。龚老师带队的这个项目技术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这台织机是全世界首台全自动三维宽、厚织物机织设备,目前拥有6个中国发明专利和11个实用新型专利。 J- m K, q7 Y/ X5 r
. T' N' ^& A; N9 l& U" H% v 李宇说,目前已研发的设备可织造10多种不同结构的三维玻璃纤维织物,可满足航天航空、军工、汽车等产业的不同需求,可用于制造机翼、座舱、装甲、防弹衣、防爆器材、冲锋舟、舰船船体、甲板、底盘、门板等。
8 q x5 d, d e: V7 l$ v9 k$ e0 {7 s* E4 N$ ^( C' f
“未来这样的织物可广泛民用吗?”
; h4 D0 k$ ?9 y- j9 |% N. Q, }2 ^- `# p/ _$ `* v; D1 N
李宇说,目前民用技术推广主要是在箱包方面。“三维纺织品做出来的箱包拉伸性和强度非常高,我看到欧美市场上已经有好多客户使用了,不过价钱有些贵,我在欧洲看到一个这样的箱子要799欧元。”
% v! r, n7 r# y; o6 h, C% T0 s- R8 q$ H( K, x
目前,该项目已经和湖北省一家上市企业签订成果转化意向,很快将会投入生产。
0 R% R( @) ~# [! p. e3 O新闻来源: 光明网
) S# n3 t% s, v- m- t/ E% ?! J1 k!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