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人而言,谈到“美国衰落”或许令他们念及黯淡的境况,从国内经济停滞不前到世界自由秩序逐渐被侵蚀,或者这仅是一种模煳不清又难以名状的恐惧感。 5 _+ L9 Z" w5 o& _5 g/ Y
《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6日刊文称,毫不意外,比起7000英里外发生的事情,很多中国人或许对自身的崛起更感兴趣。据2014年中文微博搜索量排名显示,“美国衰落”被提及255688次,与此同时,“中国崛起”被提及的次数几乎翻倍,达478384次。由中国网络安全公司奇虎360开发的搜索指数工具亦得出类似结果。
$ u4 @, K* q6 q9 k
+ B- @, Q( O" }0 N ` 不过,2014年有两起重要事件曾改变这一趋势,一度令“美国衰落”的搜索量超越“中国崛起”:一是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二是世界银行在4月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以购买力平价衡量),而在10月果真如此。这两起事件似乎向很多中国人暗示,美国正从多年的全球霸主地位上退下来。 [! R4 l; t7 r8 k/ B" [
% j2 v, {; g/ r) G& R+ ?+ d 3月,克里米亚公投入俄,中国对此作出的反应较为谨慎。
& f' t7 ]- A: r) z- F7 c b% h" k; @) b8 z
但是,美国无力阻止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也无力阻止乌克兰境内发生进一步骚乱。参议员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3月14日在《纽约时报》撰文称,“这给人以美国很虚弱的印象。”' s' G- v( F& q+ `8 r( S2 d, u1 B+ c& Q
& d# j. C+ S6 a5 K7 i* Q. |4 Y 麦凯恩说得没错,中国网民和时事评论员纷纷视此为美国全球领导力下降的又一证据。“乌克兰危机显示了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正丧失其实力和影响力,而克里米亚公投入俄推动了这一衰落进程。”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在3月21日播出的一档节目中说道。在军事发烧友聚集的铁血网,一位用户3月2日发布了一则名为《美国霸权的衰落》的网帖,其中提及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一事,结论是“如今的中国比2001年时的中国强大很多”,中国应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以 “加速美国的衰亡。”
) \: B/ g7 D1 |* L: H: Y
7 m/ |# h" I0 X' Z( Z0 W( m 4月29日,世界银行发布预测报告,称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将很快超越美国。此言一出,旋即引发中国网民关于“此预测对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未来命运意味着什么”的大讨论。
! d) H7 p, V0 G) K+ N) C3 ^# T
. t6 s$ n7 o8 U: Q# y+ d/ S 事实上,这一次是中国普通网民引领了与美国(衰落)有关的搜索潮。相比之下,中国当局和官方媒体并没有大力宣扬这一新闻,而是首先设法将其作淡化处理,有时甚至会刻意回避。中国国家统计局亦拒绝发布世界银行预测报告的相关数据,并对其采用的计算办法表示关切。5月4日,中国官媒终于发声,新华社强调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仅排在世界第82位。5月6日,官方背景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论,认为世界银行的报告在“以阿谀奉承之言谋害中国”,这将“影响外界对中国真实实力的判断,为外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施压提供借口。”
: F' e! T' n+ i
! W" J' L% W1 D- _3 Q; e 5月11日,知名博主邱林执笔写下一篇被大量转载的博文,称中国不会从美国快速的衰落中获益,因为短期内无论中国、欧盟还是俄罗斯均无法取代美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中扮演的角色。邱还在文中称,美国“缓慢且相对的衰落”更符合中国的利益。5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认为,“美国衰落与中国崛起没有必然联系。”1 g. `: \8 r2 A( H/ A8 K4 M
# L2 ? |% ^% U7 c' n L 而中国政府官员和网民似乎也同意,中国并没有取代美国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强国。12月22日,中国副总理汪洋在芝加哥与美国商务部长潘妮·普利兹克(Penny Pritzker)会谈时表示,“中美两国是全球经济合作伙伴,但美国是世界主导者。”中国网民也乐意承认,即使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一,当前的人均 GDP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以GDP总量来排名几乎没有意义。“在中国,你买一套房子的钱就可以在海外买上好几套,但我们的工资还不及人家的 1/5。”一位网民写道,“为这种虚假的GDP排名感到自豪值得吗?”此类评论揭示了中国人的注意力大致真正集中于何处。
/ K9 g: N3 N* ?; S, H' Q+ l1 o
$ ~: E* {/ F5 t6 C Z8 h( S$ ? 说到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提的“中国梦”,更多关心的是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与早些年相比是否有所提高,而不是中美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化。跟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一样,中国人对自身的事务更感兴趣- v- _, ]$ G G& Y
) k, a; W9 B' y* V0 V( Z# \/ ?)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