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上周末突然宣布降息,周末中国财经界议论纷纷,一致看法是,这是场「意外」;不一致意见是,减息的意外之后有没有意料之举。8 y/ _# k" C# }% l+ K
/ U+ J' r, A+ S6 i. y; w' n 中国人民银行21日宣布降息令很多人意外,不是因为这次降息来得急,而是因为与之前的政策宣示对照,是在急转弯,才令很多人不解。
3 V/ O. @7 l K3 T `
1 t# { s, j' ~! Q5 @8 l& n7 c& W 其实这次降息,也不算太意外。如果留意降息前两天,中国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然后李克强跑到浙江去,腾出空间让央行来宣布降息动作。
; W) N+ V* E; ?) [& V6 t4 d+ u# l) N' a
再把时间段放长一点看,降息更不是「意外」。进入最后一季,还剩最后40天,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以前说不动用的手段,都动用了,是所谓投资、进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一齐开动了。数数现在铁路投资有多少,听听现在企业如何抱怨资金紧张,就心知肚明,得下重药了。
8 W6 s: a. V% z' y" L2 m, p' {. T. x6 X. p7 ^1 b7 c8 J
- j! l+ x7 i9 w, g# `9 S 但说其事属「意外」,是因从中国人民银行到相关领导层,直到这次降息前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改变过说法。红口白牙,都说坚持现在的货币政策不变,坚持定向宽松的调控手法不变,给外部的印象,宽松是要的,但都是只「定向」,不会「全面」。. D# p2 [) M- e, J; x
" G, B- H! {& }4 u 降息和降准,公认是「全面宽松」的表现。现在降息,有人说这已经意味著「定向」之策失手。之所以失手,是因为「定向」还是政府的调控,而不是市场的调节。政府动作通常会失手,而降息真的是证明,企业仍然拿不到钱,还在抱怨,国务院要再度专门开会,来研究「有力措施」。0 T: @1 Y/ p) F
0 p; x+ O9 M6 T2 Y8 |$ S3 F# B
至于财经界的议论纷纷,主要在讨论这次降息的目的和意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建制内人士的或紧贴建制者的意见,说这次降息,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而且不代表货币政策发生重要变化。
{/ ^8 p' j1 B$ ~# k; I) F. V& t
; O, x# N6 P/ P6 K% G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降息周期已经开始。既然是周期,当然是规律性的变化,是客观的需求。故这次降息,金融改革、利率市场化等等,都是客观效果,经济态势的变化,才是主观的需求。* l5 w& K# h/ a' N
; S7 z* t4 P0 E
今天中国经济领导人看问题可能现实,已经不去讨论货币政策变不变,金融改革怎么推动。他们著急的,是企业融资到底有多难,而领导人不断要求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还支持不出名堂来,在接近年尾的今天,经济不能再滑下,所以要以降息维稳。
2 W0 m# A m4 O& J
6 {: d& K" h* H; }4 \2 m/ Y& |7 k+ } 如果我们相信降息是为维稳,就可预测,接下来极可能「降准」,即下调存款准备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大调控槓桿,财政政策的减税和财政投资不好动,就只能用货币政策槓桿。货币政策中的降息和降准是两大调控工具,降息以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降准则是增加流动性。12月情势如不改观,连环出手,是有可能0 o* h% ~1 h* B) `% A3 S' }
j3 i: ~( j0 l( u) ~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