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泡泡 于 2018-11-2 09:01 编辑
; y: ]; ? Z [! H& d* s i: ?$ z8 m* f9 x8 F
为何都是推力矢量喷管,中国歼10B短小这么多,而俄罗斯苏35粗长到不能接受?
' e4 T' `# S6 |8 h' s$ T
: `8 |3 A5 n8 k- f3 R7 Y从外表来看,都是圆柱形的喷管,有人就会觉得差不多,其实俄罗斯苏35这种推力矢量喷管水平设计太差,可以算世界倒数,当然和俄罗斯历史上推力矢量喷管来比还是强不少。
1 L) H- c# U1 d! S* P5 M& g6 u+ a# _# d
推力矢量这个技术其实不是新花样,50年代开始很多导弹都开始使用,但是一直到了80年代,战斗机设计师在70年代开始三代机格斗上得到的经验表明,普通三代机由于气动舵面天生的特性,舵面从20度大多就开始气流分离,到了30度几乎几乎不可用,整机最大可控迎角一般不超过30度,这严重限制了飞机机动性发挥,所以科学家就放弃了普通气动舵面控制这一个路子,将目光投射到发动机上。# Z, ^2 b' h7 ~8 a
7 U s' U- ~1 H* R$ B
2 e' Y2 \# L: a典型三代机机动性虽然比二代机大大提高,但是迎角大多不差过30度
) p4 G! k5 D8 H; K8 h% c5 P# \# o5 v0 b) `* i8 X
发动机有个好处就是,安装位置靠后,而且推力巨大,稍微喷管偏转一点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控制力矩,这就成了新科技的一个制高点,美国俄罗斯都耗费巨资开发推力矢量技术,扁的圆的,单方向的全方向的都有,最终F22第一个使用扁平推力矢量喷管服役,极大的提高了飞机机动性,以及隐身效能,但是带来了巨大的发动机推力损失和巨大的重量增加,即使采用了航天陶瓷技术疯狂减重,一台F119发动机推力矢量喷口加控制系统增重就超过200公斤。
5 n7 N( [# w5 F* f( }$ x5 B! F0 O3 ^$ u& u2 ~. F6 z
美俄争霸,跟风是俄罗斯人本性,俄罗斯人在苏27上采用的扁平推力矢量技术,则遭到大败,高温燃起从燃烧室流动到喷口,圆形转方口推力损失高达14%-17%,而且发动机增重超过半吨,要知道AL-31F发动机整机才1500公斤,几乎三分之一,一架苏27使用两台推力矢量发动机的话,整机尾部就要增重1吨,为了配平机头也差不多增加1吨,全机增加2吨重量,这飞机完全废了,所以俄罗斯跪了,转向圆形推力矢量,学名叫轴对称推力矢量。
( p# ^* p+ G- o! G% P! |" m
( h; {. [( w/ Q7 `' T+ @. l
1 V0 [- X/ v1 P* ^4 x8 L! K; f4 QF22战斗机采用先进二元推力矢量,谁都不敢跟进,增重实在太多,推力损失太大
) e D* y- x: F& n9 i }" p7 h( b* c% v( A* L2 Q" ^, Q$ B, u5 m, O, B
最终俄罗斯人采取了比较保守稳妥的设计,在AL-31F发动机上进行改进设计,型号改为AL-31FP发动机,设计特点是安装在喉道前的万向球形结构实现了俯仰偏转,这种设计的优点是,运动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缺点是冷却和密封难度大,最终AL31FP发动机喷管转向部分使得发动机增重110公斤,长度增加0.4米!7 c+ m* b! f& v: S
5 q6 w* y8 ~. Z4 x苏35战斗机的推力矢量采用万向接头式,由面积可调的收敛扩散喷管和可偏转的球形结构框架组成,球形结构框架安装在喉道前,通过绕万向球形接头转动收敛扩散喷管整体产生偏转得到矢量推力。
9 b# k- {8 A8 ^' x" I6 m4 s* t) [+ M
AL31FP发动机推力矢量喷管偏转轴线和垂直方向成32度夹角,偏转角度仅为15度,转向速度每秒30度,通过同步动作和差动,可以让飞机得到垂直方向和侧面方向矢量推力,这种设计也延续到了苏57战斗机上,喷管控制系统媒介为封闭在发动机控制系统中的航空油料,省事省钱。2 Q( r% `/ U& [
0 x9 G7 u+ Q$ W- v* y- `
从技术来说,俄罗斯人的推力矢量技术非常非常原始,设计师不敢在发动机喷口喉道以后做动作,所以在加力燃烧室段做的铰接,距离成飞歼10B这种平衡梁式的差2代技术,歼10B推力矢量喷管技术是在每一个做动器上的喉道和扩散一起动作,先进很多。4 v8 g1 [( q; Y! t6 E$ T
9 q N$ ^$ z# h/ N: R8 Z- I( Q. k6 l7 }
: v& J, a. b7 H: Q- _歼10B推力矢量喷口可以360度随便动作,比苏35设计更好些. ^1 h. Q3 P! c+ y7 C
0 ?& R. H, B! r0 u9 H8 J, H而歼10B的推力矢量技术是作动环式的,它由矢量调节作动筒,喉道面积调节作动筒,调节环和调节环支撑机构组成,歼10B的推力矢量设计方案,和美国F110发动机上的差不多,轴对称矢量喷管有3个相互成120度的三个矢量调节作动筒,多个喉道面积调节作动筒,可以360度全方位偏转,最大偏转角速度60度每秒。
. k: P8 \. y+ P+ {' o# ^. j N9 ] s) G4 Q' q8 ~
/ k. j/ v# O( u按照某些资料的说法,按照推力矢量设计准则,俄罗斯方案完全不合格,推力矢量设计大体有以下要求:
$ c* ?) g0 \% y! W) g, }0 O7 m
& F2 B w# A! ~+ F& f9 ?矢量偏转角度应该达到20度,偏转后发动机性能损失小,稳态和过渡态矢量对发动机节流无限制,外形尺寸小,矢量对飞机尾翼无干扰,俯仰矢量推力最大应该达到20%的发动机加力推力,偏航矢量推力最大应该达到10%加力推力,俯仰变化率最大60度每秒,偏航则为30度每秒,控制系统特性应该满足推力矢量喷管动静特性要求。! x. R& X# ]5 G, ?% B& y# V* ^: ?
* w9 m+ i/ ?( Q8 F8 o% A0 L2 u
( N0 ]! Y: T! h" m0 B4 W3 h发动机推力矢量偏转角度,和偏转快慢都很有讲究9 M+ n3 y4 x3 {
6 G( `! z' z7 [. e+ m' \' `按照这个标准来说,苏35的推力矢量严重不达标,主要体现在偏转角度小,只有15度,而且外形尺寸大,高速飞行偏转带来阻力过大,俯仰变化率也不够快。
. `& j$ ~' ]: Q- W
* c7 R) y: i$ R1 J实际上来说,歼10B推力矢量技术完爆苏35推力矢量技术,增重预计40-50公斤,对发动机和整机影响极小,而且喷管寿命很长
, j: k+ z5 O& _5 g: P3 q" e
" F# M* A/ L* F$ K& N, I# z: V
; r _+ f" E- _% o# F8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