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交媒体上一篇《疫苗之王》文章的刷屏,疫苗成为人人关切、人人谈论、人人焦虑之事。* W8 y5 u: f% E- C( f2 F$ p; E# k1 }
_* n. _- M9 M必须要看到,目前疫苗舆情已成怒火燎原之势。正视并重视疫苗舆情,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由于需要多个地方、多个部门合力应对,因此各方首先应该理解疫苗事件因何发酵至此,以免产生误判。
t! O7 R) T5 @) O( y
5 K. j' S/ G' z6 o3 Q7 I疫苗事件在每个人的朋友圈刷屏,在每个微信群热议,成为每一个大V、小V和草根博主绕不开的话题。道理一点都不复杂,每个人心里都有数。答案就是:孩子。: [6 }# [, ^1 W: y9 s: e
0 D+ n$ ~+ [8 _自从鲁迅喊出“救救孩子”之后,这句话就成了中国人最大的公约数。“什么都好说,就是不能伤害孩子。”不管有没有说出来,这句话都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台词。人们不是说说而已,人们愿意为了保护孩子而呐喊,而行动。 M' {* E" l3 B6 x- z
( C3 _" [+ K2 ~( n) b
问题疫苗跟伤童、虐童、拐卖一样,触及到公众内心最敏感、最薄弱的地方。谁忍心看到孩子受到伤害?谁愿孩子的天空失去色彩?与孩子有关的话题总是最容易引发焦虑与恐慌的。与那些偶发性的伤害孩子的案件不同,问题疫苗背后还有充满原罪的利益和层层失守的监管。4 u! a+ S/ c: ?. r5 v( Z
; A! e: c9 h2 X0 H5 y5 N- |' H% q
6 x5 m8 f6 ]* K( R+ z8 a0 s
: u6 o* Y1 ~( r% q+ \2 I0 M疫苗是人类在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疫苗就像一顶魔法帽,戴上它,再弱小的孩子也可以抵抗曾戕害人类数千年的病魔。前提是,打进孩子身体的疫苗是安全、可靠、有效的。否则这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q3 C: j2 N1 L% C4 \; {
' C" }5 U' q& b1 l
在疫苗上作恶,拿问题疫苗敛财,是不可饶恕的大恶。公众的愤怒与厌恶,应该转化为对作恶者实质性的惩罚。一个都不能少!6 Q3 ^ a l( S8 v6 G' [9 q
: @% U* R2 r/ M4 X
如果有什么是底线,这就是底线。如果有什么是原则,这就是原则。如果有什么是禁区,这就是禁区。
J6 u# ^7 S% {, K$ X' R
$ n: y k! O0 A( E9 R* X当务之急是遏制恐慌的蔓延。目前公众的不信任情绪已经从一家公司、一种疫苗溢出,流向了所有国产疫苗。此情此景十分类似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元气大伤,信任坍塌多年难以修复。
2 | _5 u& }3 V# Z7 \( t1 {, p7 r
( x" `: O! m% A4 I$ E, l* S不要让国产奶粉的悲剧在国产疫苗身上重演,考验着今人的智慧与担当。
% f. z& F8 v9 n0 q' _; x: [7 E( k( e; G4 t% t9 z
当人们发现无效疫苗已进入数十万名儿童的身体,恐慌是不可避免的。但对所有人来说,恐慌都是有害的。但消除恐慌不能靠口号,而要靠监管部门与舆论的良性互动。
# v4 I9 B1 I. _6 |0 ]8 u6 v8 `% I' K$ q1 z5 U% ~1 `6 E
长春长生的丑闻是由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这本应增强人们对监管的信心。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归根结底,揭开盖子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一连串紧迫而关键的问题等待回答。比如“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具体指的是什么?涉事疫苗实际功效如何?打过这些疫苗的孩子怎么办?
: A2 X; l& N! X# F+ y, Q6 R& M
! u9 Q2 W5 P# g/ T; s2 u官方回应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说普通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老百姓看了一头雾水,根本就不知道有何危害。有必要把所有专业术语都翻译成日常用语,: {! _! n! f4 h' j: q% O* A8 l
, w8 V( |2 j. Q0 b4 K- {
! y6 C( i3 A" z' M! @* y* F1 G众说纷纭之际,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把问题往最严重想。疫苗问题的复杂性就在于,如果人们因恐慌而不打疫苗,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对疫苗舆情的回应务必要快,把疫苗舆情比作火灾一点都不夸张。6 j9 P2 |; n( ^2 Z( p
" f+ M# K5 e! I) s% q* T* z1 @6 a
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是必需的,但内部协调应该越快越好,尽快形成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与公众对话的窗口。要让公众感受到舆情是有入口的,内情也是有出口的,这样才能避免舆情失控,公众陷入“疑者恒疑”的怪圈。
/ I/ J# v5 ^* H! ?2 E0 T$ A
. t9 _: l4 F) o7 Z# L+ \& n对于公众来说,也要意识到,恐慌是无益的。监督与批评要继续,但涉及到孩子的健康与未来,不应偏听偏信,不要让理智输给情绪。疫苗舆情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考验。
) N$ f" c% x) \: Y5 `! G0 g1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