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L7 Z' ]: p9 W/ D
以中国为坐标的印度崛起
6 G% f! e- F1 P! j
$ @8 _0 `$ T3 I9 ` y$ P 在孟买调研期间,国内知名学者曹锦清教授一篇近期调研印度的长文《中国还在以西方为尺度,印度已经学会了以中国为尺度》在微信上广为传播,核心观点是中国六十年的发展经验正在变成印度观照现实的尺度。笔者同样也有类似的感受。
( n# e( c# b+ O( @7 L! o% W" ~" A2 A( M/ Y- i: B, k4 \
虽然印度近两年来GDP增长率连续超过了中国,但印度距中国的差距还是明显的。英国《金融时报》近期曾刊文谈道: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供应短缺,港口阻塞,铁路运力不足,公路状况更糟,甚至仍需遥望中国一百年。+ @; X+ R: X" ]6 j2 i1 d9 T
% I+ G9 W( s% [
“一百年可能有些夸张,”来过中国多次的德国生态研究院院长克莱默说,“但中国在各方面的确领先印度许多年,中国的执行力、中央地方的一致性是印度所无 法比拟的。”非洲发展银行执行副总裁卡皮尔·卡普则向笔者透露:“相比于中国崛起,现在对印度崛起的国际看法可能有一些乐观了。”
$ y k6 {# P! V
! x3 [5 H4 ~; |$ q2 I t 据民 生银行研究院研究报告《21世纪的龙象之争: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展望》,印度GDP总量是中国的1/5;通胀率连年都稳定在中国的3-10倍之 间;汽车产量是中国的1/6;公路网密度是中国的1/3.5;航空客运量是中国1/5;金融业体量约是中国的1/7;印度已探明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 石储量都只有中国的1/3-1/4之间,外汇储量约是中国的1/10,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约是中国1/4;人均工资约不到中国的一半。这家银行业智库的结 论是,中国在各方面领先印度1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印度难以超越中国。. \, d# Q, Q$ m- |- J. K, ~& t4 q
1 O, m& t/ [3 ^4 `: J: p+ l
美国知名经济学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针对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 情况说:“印度的表现,只是矮子里面拔将军。”但不得不承认,这些年印度的经济增长表现的确抢眼,新任总理莫迪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让人眼前一亮。在软件业、 电影文化产业、金融业、IT创新相比于中国,丝毫不逊色,个别领域甚至比中国更强。
_) p) M/ o, y7 g6 w1 a, ?- K. B" ^' j7 L
在与印度民众对话时,也很容易感受到对方近年来快速 升腾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自信心。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很想去中国。中国比印度富,但印度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另一位贫民窟里的印度教徒说,莫迪总理 让我们看到的希望,我们也有梦想,就像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那样。 v8 ]% W$ s7 D3 K% b
3 k% m _3 _4 _! t' W 的确,在中国为坐标,不得不承认,这个人口很快要超过中国、国 土面积排在全球第七的大国,经济发展潜力相当大。看着孟买贫民窟里,许多男子们面带笑容地在干活,女子们无论多穷都穿着鲜艳,很容易感受到印度人的乐观与 未来的希望。中印同为两大文明古国,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年来两国关系升温很快,中国人理应为印度快速发展而感到欣慰。
' l5 ]# @" |9 j* x
2 L, ?2 I2 j# ^, i% ]3 ? 中国应客观、自信地看待印度崛起1 N( D- J. W/ i% A$ ^# z" P
+ ~) j' v: O9 S; X4 h
2000年前后,美国诸多智库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频繁讲述中国、印度崛起的故事。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用俄罗斯、中国、巴西和 印度的英文首字母,提出了“金砖四国”的概念,特指新兴市场的投资对象。2002年,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科汉(Stephen Cohen)出版“印度崛起论”的代表专著《印度:崛起大国》;2009年,美国学者米拉·坎达出版《印度星球》一书,认为印度影响力渗入到整个星球。 2016年5月,在《这个勇敢的新世界:印度、中国与美国》一书中,美国国务院前高官、由前国务卿赖斯、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和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 茨合资咨询公司的合伙人安雅·曼努埃尔明确承认,美国在“疏华挺印”。0 ^( x3 F, h! `: Q, p
( s( B0 S1 ]6 `3 m; n% B ^ 很明显,美国是“鼓吹”印度崛起最强劲的国家,背后的目的并不单 纯。科汉在书中兴奋地说,因为美国不断推捧印度,“印度基本已放弃了美国是战略威胁、应与其他国家一道联手抑制这个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观点。”坎达则透 露,推捧印度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将会“唤回美国的基本道德感召力”,因为“从长远看,美国不可能单凭经济或军事实力战胜中国……但美国可以说 服中国,用国际事务上的道德权威力量,让中国回归到一个民主国家。”为此,2016年5月16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两个太阳正在东方升起》的 文章称,美国需要找到方法,应对这场中印激化的竞赛。
2 J5 x% r. A6 R D8 W% i8 ]
3 R+ W7 P) p0 S6 V; C 很明显,“印度崛起论”在美国智库的思考逻辑中变得功用化。而这些年,海外一些对 中国崛起不太看好,或对中国政治体制不太认可的学者,常以印度崛起对照中国崛起,多多少少有炮制中印竞争,挑拔中印矛盾之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些论调 试图借印度崛起,否定中国不走西方式民主道路而能实现国家崛起的基本事实,诱使中国学习印度经验,而不是相反。+ H, r. ]5 _" q- L
9 t6 n* w6 J9 S- d7 [ 在这方面,中国舆论要清醒认识到,捧举印度崛起背后,带有对中国崛起焦虑、矮化中国崛起的潜台词,更希望借此来彰显西方的话语牵引力与主导力。) [5 @0 c9 l/ L- s- Z1 `% ]. ?
; z) M" M8 ~/ ~' R6 Y* b 尽管伴随着诸多问题的滋生,短期内也不太可能成为全球强国,印度未来定会持续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社会需要祝福邻邦,还应更了解它。2015年中印旅游人 员双向往来仅90万,约是中美往来的1/6。中国人应充分认识到,印度崛起对中国利大于弊,印度平均年龄比中国小10岁左右,国内基础设施、消费市场都庞 大,将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大的市场。推动印度崛起,同样也会让中国崛起变得可持续性。
6 \, Z+ o# D5 }$ Z3 O
+ ?# M; ]5 Q) _, `: N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也应更自信。从国家崛起改变民众命运、文明提升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意义远超过印度崛起。前者是发展范式的革命,是哲学层面的知识革命;而后者迄今为至仍是重复西方范式,只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国家发展新试验!
% l+ |/ a P7 q D1 a7 f ?
: w4 s g% M. i 中国崛起如果真能在不发动战争、不建立不平等贸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前提下实现,那么必将是21世纪人类自我重生之路上的史歌,是对西方大国崛起历史基 础上的真正“500年从未有之大变局”。印度崛起如果能够在西方走过的政治民主化、经济私有化、治理社会化的范式之上,全面提升与改善民众的命运,那也将 是一次伟大的发展革新。毕竟,中、印目前这场十亿人口级吨量的崛起进程,是西方过去所从未有过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