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学
% B' Z0 V0 N+ f
6 ?1 w0 V1 O) p. z- w& b1 j; U2 i书包一天比一天沉,睡觉一天比一天晚,镜片儿一天比一天厚,整日被书山题海包围着……有了小学“去除自我意识”和“好好学习”做铺垫,中学便可给你来狠的了。如果说小学的教育还如太极拳一样管制得挺有技术含量的话,那中学则是美式摔跤,简单粗暴直截了当,就跟你玩硬的,不把你的灵魂打得七窍流血气尽人亡誓不罢休。
: i! z! J/ B+ y$ z# h/ ^5 L; i+ Q# J" P0 d
十几岁的少年都开始有独立思维和个性了,而这些可都是与中国教育势不两立的天敌啊。一旦这些东西蔓延开来,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趁早将之斩尽杀绝。这是一场战争,一方是少年的心气,另一方是中国教育的怪兽。
, X5 R5 E" _ E+ Y8 i
3 k6 T- `4 A3 I4 |, j3 X中国学生就在教育与人性的对立中度过中学六年,其实就干了两件事,一是背书二是做题。
* d( C) J$ z1 z. X
5 C8 ^1 V9 ~) C" P这六年中,老师家长学校共同致力于对学生施加高强度的禁锢,并全方位限制他们的个性和思想。这就好比在你屁股后面点把火,不玩儿命往前跑不行啊。而中国学生们,也就此步入了“学习囚徒”生涯的巅峰。
& b8 n! I, ? m7 W
8 r- i& `& t+ F3 H0 I, y# q中学生大抵都是活脱脱的隐士,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平日隐于学校,周末假期则隐于校外校。每逢周末假期,课外班门庭若市人满为患。从巨人学校到新东方,你方唱罢我登场,还有家教上门拜访。这些班能轻轻松松把周末占满,再加上作业溜溜缝儿,保你撑得直打嗝。学生们倒是乐此不疲,像打了鸡血似的还总互相打听:“你周末报什么班儿啊?咱俩一块上吧……”大家一窝蜂报课外班,结果到那儿后发现周围怎么都是熟脸。学校老师一见此景,非常贴心地直接把假期也安排上课,省得你们费劲巴拉到外面报班儿了。' d! J, }: H: j% n0 e0 W
2 P0 X; J4 R% W, p+ G
老师往往不会一个人战斗,而是和家长勾结起来一同监控学生。一旦有哪位可怜的学生被“请家长”,他便立刻抓狂,恨不得六亲不认,此时看热闹的同学们则会不嫌事儿大奔走相告:“哎!×××家长在办公室呢!……”: P$ C$ ], N* z" G i0 M4 H
: G& W: t! {2 F7 k( a
请家长八成都是请他妈,而但凡女人说起话来,肯定是没完没了,于是老师家长二位往往从近期考试分数出发,先谈孩子学习状态,再说说他有什么问题,然后分析一下近期可能有啥分心的事儿,无话不谈。最后俩人相视一笑,看得孩子都快哭了。而第二天此人来学校时肯定面色蜡黄,显然是昨晚经历了一番血雨腥风。6 n1 G4 \* X/ u$ Q& V
! Z1 h+ K% v0 v) n& w9 ~这里必须提的是家长会。家长会绝对是中国各类大会小会中最讲实际、最有内容、最积极参与的会。老师都要跟股票分析师似的系统分析近期班级学习状况、出现的问题、成绩的波动等等大大小小事件,还要逐一宣读表扬排名靠前同学的名字。此时,这些同学的家长立刻觉得有了面儿。其实这家长会利用的就是爹妈们爱面子的心理,尤其是当妈的,一开家长会拿了成绩单就争风吃醋,和别的家长比,一瞅自己孩子分最高立刻面露喜色挺直了腰板,并交流“虐待”孩子经验。尤其是哪个孩子得了第一受了表扬,家长恨不得跳起来喊“我就是他妈!!!”, Q: [" M- ^ W9 P5 u
8 c' p) u' q# S( P9 ] j
反观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则一声不吭,闷头装作发短信状,实则气得咬牙切齿,心中怒骂“臭孩子,你把我脸都丢光了!”家长们各异的神态,老师看了非常欣慰,想这次家长会没白开,后门外窥视的同学看着那叫一个揪心。一场会开下来我们已是两腿发软大汗淋漓。更可怕的是后面还有双方单独交流。看到谁的家长会后没有离开的意向,这位学生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好,近期必有“重刑”伺候。5 ` i- F; v9 p
+ D4 e1 v, x* X* k$ A2 C! L' i% \到了初高三,那完全就是在挑战人的心理极限,而每逢中高考前都是心理疾病多发期。19世纪意大利一位研究自杀的学者说过:“自杀是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让身心不大健全的那些人自然淘汰的一种手段。”所以在中学自杀也是优胜劣汰的机制,受不起这罪的只能一跳了之。
O& A* W; g. t, w3 Y( ]& T$ N! ?! H* i' A0 m, W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被逼得走投无路,那咱只好想辙“越狱”。如今最潮的逃离手法是出国,在中国实在呆不下去了,到了国外不说能混多出色,至少可以混成个人样儿。$ x2 \; e( J6 d& |2 T# C
7 o) h& `5 ^2 D4 g0 o9 `
而大多数想跳楼不敢跳、想出国出不了的只能留在这里挣扎。$ A5 S4 V: M( I2 X- M
' E) y; K5 A* M9 @7 L
这种挣扎的一个主要体现是“非暴力不合作”,此时的学生往往拒绝跟家长老师交流,而且看谁都不顺眼,但在内心中,他既把成绩看得无比重要,又不相信自己,十分纠结。之后纠结到一定程度物极必反你就会一下儿豁然开朗,进入破罐儿破摔时期:反正就这么着了,爱咋地咋地吧。学生到这份儿上,往往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任你怎么训斥都面不改色心不跳。这种人通常都遁形于网吧,所以你看学校旁边的网吧常年人满为患。
8 z6 |$ t; ?: Z* X! Z+ x# b- }( ?1 T) R6 D9 D0 Y( G' S
然而,这抗争好比掉入沼泽,越挣扎越痛苦,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剧烈的束缚。学校德育处干嘛的,就是管你这样叛逆学生的,一旦发觉谁有抗争的苗头,立刻就是各种老师谈话,纠正你思想上的错误。实在不行把家长叫来,再派上一队老师,一人一句“你这样不行啊”,“你也得为你将来想想”,不信治不好你这毛病。) k4 Z4 o. k' ~
3 v: V$ r8 A) ] E
而且就算治不好也没事儿。你不是逃课吗,逃呗,看你能撑到啥时候。一开始就跟你讲清楚了,你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非得自寻出路,最后只能是自寻死路。这就叫不自量力不识时务,不高考你以后混什么啊。所以抗争的同学无非两种下场,一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争着争着便接受了现实,乖乖回来好好学习(小生就属于这样的,那课只逃了半天)。另一种是一意孤行抵抗到底,就跟你死磕了,最后这样的人大概都沦落天涯生死未卜不知去向。至于韩寒,纯属意外。
/ F: w- S( p* n h/ K4 _. j; T) E* f( ?. ]
所以大多数人都看透了,伸脖子也一刀缩脖子也一刀,还不如抹干净脖子,试一试让青春受迫害,被缚也比抗争来得爽快。而且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麻木了,不觉得疼,反倒觉得这样挺好。你看同学们不都憋着一股劲儿,勤奋刻苦努力奋斗,一心一意谋分数嘛。
+ j9 P1 X p' E4 c- K4 A1 c' i0 [8 C6 s- }: \
然后就是每年6月那几天。中高考就像是所有中国学生共同演绎的一幕气势恢宏的悲喜剧,这两三天光景中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从地狱到天堂,有人从天堂下地狱。当高考结束铃声响起,监考老师收走你卷子的那一刻,仿佛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所有的付出,做的所有题、背的所有书,都统统被收走了。一起收走的还有逝去的12年。而我们自己把小学中学的所有时光,也都连同那张卷子一起交出,不知去向。走出考场,你竟是两手空空。
" I% x2 I/ z1 T: c- X) s+ J) l0 Q! A7 e% U& K/ y
当你把书书本本们扔掉时,也感觉有点儿悲哀吧。毕竟那些书是你多少个晚上咬着牙根儿背下来的,那些卷子曾经被你当成宝贝一样翻来翻去百看不厌,那些笔记又花了你多少心血?考试一过,它们竟变成了毫无意义一文不值的垃圾,让你一扔了之。
& W) f4 L0 O- a3 J$ e' c6 R, a0 I
, s: ]2 i& G$ J4 K2 J |. b/ G4 g6年的青春时光,我们毅然决然地把它献给了高考,献给了那几张纸,为了它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付出了无尽的泪水。
/ c, X5 ^1 P# |7 C, n
0 A: ~* a; g3 z; p; D; U中学6年,连同小学6年的教育,成功地废除了自己的主动思考能力。走出校门时,转头看看别人,仿佛都能看出你我的思维变成了同一个模子。我们能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同一个回答,一字不差。到这份儿上,中小学的使命就完成了,它将学生的大脑同一化,使其毫无价值可言。我们就像是《飞越疯人院》里被大夫护士做了“脑白质切除术”的麦克墨菲,空有人的躯壳却没有人的灵魂,眼里无梦无幻。9 g) d2 J/ w3 l1 e
( T7 f0 A& S6 B+ j( @7 k* b18岁的我们就这样拖着毫无生命力的躯壳,顶着一个被废掉的大脑,把无价的青春抛在身后,走向成年 …
0 L) z2 Q+ ]% c o文|钟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