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并未明言,信奉“强权即公理”(Might makes right)的,到底是哪个国家。演讲中四次提到“强权即公理”;在其中,想必斯威夫特将军应该指的不是美国自己。. L+ L2 S3 [4 T( N
0 H! C% ?4 P3 f1 r8 U% H
此外,斯威夫特还多次言及印度洋-亚太海域的“军事化”。
2 z) J- E. U2 H! }8 R4 B/ N' ~0 d, s' ^1 u7 Q/ w: B
值得注意的是,3月5日,美军斯坦尼斯号航母战斗群曾驶进南海海域。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直言,南中国海航行自由不等于横行自由;军事化这顶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有更合适的国家可以戴。
2 {6 U6 x! t2 p( k! n0 O- @; y. y' S& |0 P; E
以下为斯威夫特演讲节译:4 w# ?9 k0 p; ~) f0 c% X
# H7 q7 W& D. c; o( J: x 在过去超过70年的日子里,以此为原则的体系(指二战后的世界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培育了一种高度互联互通的友邻关系,在其中完全没有排他性与等级制的 存在。这里,我们都是域内国家;在印度洋-亚太地区,并没有什么局外人,也不存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国家。在二战后,无论其经济地位、传统、文化、政体及军 事力量到底如何,所有国家都被赋予了平等发声的机会。( }$ }. U: k1 |: G/ j5 ]
8 C5 {7 R; K. }( g5 q% z
“某些国家”却并不这么认为,这些国家正在试图“纠正”不平衡的局势或者以往的 “不公”。在这一进程中,这些国家也在放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世界体系。作为结果,海洋权益正在遭受单边利益言行的损害。史无前例的是,通过在争议区域进行 挑衅性的海上工程和军事化,在加上与国际法相冲突的历史声索,明显的感觉就是,在经过了70年的安全与稳定之后,一道“强权即公理”之弧正在重新回到这一 区域。这类行为的合法性总是表现为诉诸民族主义的历史观。这类行为虽然可以在国内激发爱国主义,然而就国际水域而言,负责任的国家却不会如此行事。+ ^2 q( }, e& ^; u/ m& p
, e5 E ?0 F# |* H: i, j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除了直接的声索国之外,这些海事争议也在把更多的国家卷入。正如新加坡外长维文所言:“新加坡并非主权声索国。然而,由于我们是小 国,我们必须紧密依靠一种遵守规则的世界秩序。换言之,我们不能接受一种‘强权即公理’的世界。”在我访问这一地区时,我还很清楚地听到,许多地区领导人 与地缘政治学者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
0 T4 Y9 s7 j. g$ Q: h! g9 C8 d2 q2 C; [* i7 I5 d0 U
这种焦虑情绪包含两大要素。首先,我所提到的破坏性行为,在范围、规模和速度上都十分地不成比例,尤其是在争议区域及其周围。第二,某些地区的海军、海岸警卫队及准军事部队在意图方面缺乏透明性。
( O' @* d# s- S0 q S
/ a$ s+ P1 o5 {( d$ \' n 最令人担忧的则是,在部分区域发生的、无可争议的军事化信号,及其范围和规模。数十年前,一些军事哨所仅仅只是能住人而已,但军事化的种子就是随着这些 哨所而种下。如今,在数千顷土地上盖起的兵营、深水港、救生通道、高性能雷达、地空导弹以及海军航空兵营地,都让往日的掩体显得微不足道。0 y- N" ~; B2 N8 ~0 O' r/ \
. w' h1 |3 U' l4 g 基于上述理由,让我十分担忧的,并不只是海盗、走私和其他非法行为对航行自由的干扰;我的担忧更在于,以一国在国家层面复活“强权即公理”的原则,将会对航行自由产生更大的损害。% Z% I' B0 a) t/ ^
0 z9 {8 o# ^; K% Z" b+ J 在孟加拉国参加印度洋海军座谈会时,我曾指出,倘若设想自己站在马六甲海峡,向东眺望南海和东海的时候,我在争议区域恰恰看到的就是,正在升级的海事冲突与透明性的缺乏。
! C2 W% q& l; [8 e2 s6 G; ^
6 {4 W* [8 G$ s! | 在印度洋-亚太地区,我们会注意到的是,这些海域恰恰就成了不稳定的源头。简而言之,通过挑战现行区域治理模式的方式,也通过广泛波及国际社会的方式,“强权即公理”已在这些地区生根发芽
& w, G4 B. a5 Y; [. X2 w i% y9 Y7 G& ]; `2 r3 q7 R$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