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在中国:是家长眼中的“捷径”,学生心里的噩梦
% G" S3 s; G' _) ~4 n( b. u* f7 {4 f; ]% H, f) V# N) ]8 Z
中国的数学竞赛一直到1956年才出现,那年在华罗庚的建议下,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武汉举办了一次数学竞赛。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这一活动时断时续。1962年政治环境开始好转,北京等城市又举办了几次。到了“文化大革命”,教育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
2 b9 q% s$ }/ A+ q _7 M0 J: C) R8 s" s
1978年政治空气开始松动,华罗庚旋即主持了全国八省市中学数学竞赛,全国20万在校生参加。) g6 S; y8 _3 Z) p; b# N
5 e% z8 o O k/ y
中国学生数学竞赛事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际注意。1981年,作为IMO东道国的美国邀请中国参加IMO,但中国并没有参加。直到1985年,中国才派出两名选手非正式地参加了IMO,成绩不很理想。于是在全国联赛之后再安排搞一个“冬令营”,后也称“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团体第一名获得“陈省身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选拔,以组建6个人的国家队。
! c: ~9 b2 \* O2 k* c/ ~9 W$ L% d- }3 U5 y# G9 h6 X2 J2 D' Z
当时,为了让每年参加国家集训队的20多个学生安心备战,都给予其免试上大学的保证。随后,国家教委出台政策规定包括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在内的5个学科高中联赛成绩好的可以免试上大学。推荐保送和竞赛的关联由此确定下来。
& C+ @( M7 V2 v2 a! z
) h: i$ Y7 D# o. I7 e, E+ v) @, ?1990年,第31届IMO来到了中国,此后,奥数开始在中国兴起。很多家长看中的正是“保送上大学”这条“捷径”。
# S& A# v/ _; l( l4 m" `; Q' e; \) o9 t6 A, }& }; U
. P4 c" L: Z6 C& ]+ V# G) v) H6 k
# F0 f2 [1 U9 r# E* j4 K真正引爆奥数的是1998年“小升初”取消统一考试,不少优质的学校自立考试,以奥数成绩选拔优秀学生。这使得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学奥数”的高潮,随便问一个“85后”,很少有没学过奥数的。
& T' b5 s3 h4 \2 d, z3 s' N+ A" O: B4 ]3 |% `1 k2 n# Q# a
不过,由于奥数不属于学校课程,学习基本都要占用课余和周末的时间,很多被家长逼去学奥数的孩子,一开始就抱有逆反心态。一位湖北孝感中学毕业的学生就说:“我学过三年奥数,但不喜欢奥数。因为老师开设的奥数班要求整个班级必须参加,另外我们的毕业考试涉及奥数内容以及高考加分政策,我只好硬着头皮学。”一位网民说,奥数就像“地沟油”,吃着不放心,想着恶心,但是因为有利可图,还是有很多人争着吃。
6 R1 N; W# D4 b. o+ l/ Z6 d" i5 ]5 S4 o2 [; K0 f
尽管各地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开办各种奥赛,但这股奥数热还是直到最近两年才渐渐消停下来。原因是,教育部门使出了“杀手锏”,取消高考奥赛加分,这立刻让很多学生、学生家长和老师失去了学习动力。虽然高考取消奥数加分,但是进入名中学奥数还是敲门砖,在国内,全民奥数热仍未退潮。! a. D: N: Z( Y
O$ x. K( ]% P3 b9 n( g4 R这些年,奥数在中国一方面是家长眼里的名校“敲门砖”,另一方面却是学生打小就开始的噩梦,而在教育改革者那里,“奥数”又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阻碍,以至于所有人都忘了奥数本来的模样。3 j5 u; Z6 C A4 Z0 o; e) D. ~3 w
, n4 }- @- l+ A3 w' k) P* p3 q! J* s( s/ l2 ^8 E
7 Y7 f. C( o) G5 B B8 X错不在奥数,错在教育
' q' S" T; p% [2 x5 j% n& W( f d, d$ X& ?. Y$ T' y
最近两年,中国舆论上对奥数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有教育专家评论:“奥数最终只起到让学生讨厌数学的作用。”其实奥数没有这么可怕,只不过在中国出现了异化。
! R/ X) y1 z* U! ~9 L" h4 ~% y* V( _0 E
1999年至今,中国共获得18枚奥数金牌,比其他国家都多。2006年至2014年,中国在近十年奥数竞赛中,除2007年和2012年名列第二名,其他都是第一名。: m4 l4 ~" G! [* O# J
$ Z: [: b7 a2 C: i( Q7 ~然而,国内数学家们近几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国外的“奥数金牌”得主中,已经产生了“数学金牌”得主——40岁以下数学家最高奖菲尔兹奖的获奖人中,已有多位奥数金牌选手。甚至,国际数学联盟的领导人中,也已出现了当年的奥数选手。
- [( J3 v% p1 m4 E3 h- V
4 P8 X. x, v c4 N$ {生于澳大利亚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在10岁、11岁、12岁参加过三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铜牌各获一枚,最好成绩是所有选手中的第23名。31岁时,他获得菲尔兹奖。如今,他也只有40岁。! P- F$ f: P$ w5 I# S: y2 j
9 f) n4 h/ D3 b8 E3 {
43岁的越南数学家吴宝珠曾是1988年、1989年连续两届奥赛金牌得主。
6 j* R9 N7 O. g) K( Y- ]* o
3 h! t$ }, T9 v" t% g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官方网站显示,因为破解庞加莱猜想并且拒绝领取菲尔兹奖和百万美元奖金而声名远播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高利·佩雷尔曼,是1982年奥赛第一名。! O! G/ }. y9 R G9 a( w2 |
( F, i7 w- M1 u% s# ~9 f" _/ _中国获得奥数金牌的学生,虽然也有不少在高校从事数学研究的,但数量和成就与中国队夺取金牌的数量并不匹配。而且,还有不少失意者。广东一金奖获得者赴美国一大学继续深造时,因精神病问题被迫退学,曾引起各方关注;国际金奖得主——袁智(化名)在保送北大后变得孤僻,不擅长与同学交流,自问“为啥我只会做题”。 u& {* s# ]: {& E e3 \
) p) o0 }, I3 _1 X+ [! u一位中科院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谈及这一问题时说:“这跟教育肯定有关。”中国数学会原理事长马志明院士也说:“(奥数)本来应该是天才的,考查学生真正的智商,但是我们把什么事情都功利化了。”
6 y) X! C$ p8 [* u0 D$ S9 s" m* h) B' T2 W3 @( Q4 Y: d, }' F: h
% r1 ^8 W4 {+ K8 V* f: b: U# s2 [7 n" `5 y+ i: [
很多人质疑,此次中国队失冠与近两年奥数降温有关。事实上,本次夺冠的美国队也并非是全民学奥数的产物,而是从对奥数感兴趣的孩子里边层层选拔出来的。美国奥数队的原总教练冯祖名并不建议所有孩子都去学奥数,也不建议他们太早接触奥数,他强调要有“度”。孩子有兴趣,并且适应这种思维,才鼓励他继续发展。1 T9 L$ w! R7 x: ]
( S* x i E& T8 w2 B- D
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主席杰夫·史密斯博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表示:“取得奥数比赛的胜利,获得奖牌自然是美事一桩。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终极目标。” 他认为,学习奥数的真谛在于增强人们享受数学之美的意识。
& O; H- I4 g5 s s" |: J# p M
' i* O6 u3 l- a3 Z& c' h至于为什么奥数在中国会出现异化?冯祖明说:“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考试压力都很大,但是没有人问你考这些试到底是要干什么。大家建立的意识就是成绩好能进好大学,然后就能够有好出路。但是这个在美国联系的很少,这里的好大学也有很多没有飞黄腾达的毕业生,但好在美国并不是以这个标准评价一个人的。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以考试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