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大中华] “中国模式”必将引领中国走向成功

[复制链接]
运动鞋 发表于 2015-6-16 08: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中国学者和官员私下提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阅读了张维为的书《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并把它推荐给了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之类的人物。当被问及此事是否属实时,张维为回答,“我很高兴主席这么做了。”张维为现年57岁,少年时期曾在上海的一家工厂雕过三年玉,20多岁的时候给邓小平当过英语口译员,目前在上海复旦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是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担当了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模式”领域的一名理论领军人物。这一理论认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正处在正确的道路之上,势必能取得成功。他的最新著作《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延续了前作的主题,并将于今年推出英文版。
; p' V* S3 e2 x5 _0 w$ M% ^5 {7 z5 d  Q  Z
张维为表示,西方批评人士应该摒弃唱衰中国的做法,在这一点上,他们已经错了几十年。中国不会崩溃;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比以往更加幸福;有朝一日,中国经济必定会超越美国。张维为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为何中国必须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即一种“叙事”(narrative)或“论述”(discourse)——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克服外部批评者的意识形态偏见。以下是访谈节选:' K, n4 v6 S  {% s- I& o  o! U
0 E3 v2 a7 y* U2 y
问:你曾经担任邓小平的口译员。那么,你认为“中国的话语权”在译为英文时,怎么处理比较好?
5 m& j' N# m$ T8 @2 W( u4 _: k* E- L
答:我建议译为“Chinese discourse”或“Chinese narratives”,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译为“Chinese political narratives”。这意味着,中国的话语权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6 i+ o' D) q% ^7 d$ ]) X& o

+ ~) E) c$ R2 U问:这件事为何如此重要?
1 \9 m0 [/ E5 h4 q7 Q; k4 O, k3 ]; t5 e8 i9 r% ?8 u+ f
答:对于任何国家而言,话语权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规模超级大的日新月异的国家,其崛起具有全球意义,也引发了不少疑问和顾虑。在我看来,中国必须直面这些,向自己的人民和外部世界清晰而自信地阐述自身的观点。这就对新的话语提出了要求,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官方政治语言,其中既包括党的理论,也包括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的论述。不过,对于外国人,甚至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种语言并不是很好理解。理解这门语言,需要对中国的政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对于中国的自身发展,对于统一普通党员的思想意识来说,“科学发展观”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但却很难为外国人所理解。
. `4 Q. |* r9 i" I# I
4 a- }) l8 e- R" p% {3 n自习近平执政以来,他号召共产党改变文风和讲话风格。他本人也以身作则,在与群众交流时采取了更直接灵活的方式。9 `0 D0 Z% q% H1 y7 y4 }2 Z# i
8 w# {' Q  G4 i2 G! J
问:创建这种话语权需要什么?
$ _: m; y8 o( E/ e! ]+ O
( C6 Y( Z2 L) q9 P- i答:就中国而言,创建这种新话语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业已成熟。对于这样的话语权,已经产生了明确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在不断增长。中国崛起到了无法回避来自内外部的一切质疑的地步。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希望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以及将来会做什么。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供给,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2 B0 b0 M7 s6 m1 N- I$ y' z) z) l% O+ H
问:你在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做些什么样的研究?
' L& X& \6 J* M2 z5 E2 d; B/ Y: ?( N- q7 ?
答:我们主要关注“中国模式”的政治和经济维度。
6 J: e$ R  q6 x
7 n4 b8 M0 M: t正如我2011年在与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斯坦福大学[Stanford]政治学者,著有《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书)辩论时对他说的那样,我们确实在质疑在西方往往被视为理所应当的许多设想,比如什么是民主和善政。我们也在质疑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有其中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秩序的看法。
6 o  R# r* g. J5 J) [7 u( f) g1 _( I5 ~7 O# A8 D
我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本人是如何看待中国模式的。* \8 w$ s, m! I3 T6 P: e1 Q9 f
  n; X, z$ Z+ l' _
在政治领域,中国创立了一套或许可以总结为“选拔加选举”的模式,基本依照选贤任能来进行,而这种模式可以与完全依赖普选的西方模式相抗衡。# H) ^; e( ^1 O: q
7 m3 ?/ Q$ u: h( b. c" C6 W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混合型经济: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政府调控与市场力量共同作用。自1994年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以来,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没有经历金融危机、债务危机或经济危机的国家,而这些危机让许多国家陷入了困境。尽管并不完美,但光是这种成功,就要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模式。& N9 y0 w7 C4 M' h

  ^* l4 m! t. F+ z1 c" _从社会方面来看,中国模式追求的是社会与政权之间的高度良性互动,与社会对抗政权的西方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今天的中国社会极为活跃,但同时也保持着良好秩序。& B! ?8 @8 p( b5 C7 C+ Z* a; b

4 h9 O  G  F' \& V& a7 I$ g问:你近期表示,“我们可以学学[俄罗斯总统]普京。”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 O! `2 w; R$ o$ Q8 O" `' U
0 B/ c1 H9 F( i& c, U
答:不管喜不喜欢,普京及其团队在很多议题上与西方展开了辩论。中国也应该在各种议题上与批评中国的西方人士展开辩论。1 H3 A8 F* m% t" I4 K8 z' e6 p; X

( j- H8 n, a6 P* A* C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发出的新声音应该是全面、透彻、有力而国际化的。+ [9 M' U( E& K

! C, @! D8 R$ K' ?) r“全面”指的是,能够阐明自身的成就、挫折和未来。
; |, y+ G1 v: O* i1 e$ [
' \$ Y- e. T' R“透彻”指的是,能够明确而充分地阐释中国的事务。* P% L# V" [3 y8 K; }/ [0 B5 c

( ]" v. i; @) \: o( E“有力”指的是,能够强势地与批评者开展有意义的对话和辩论。5 g3 h- ^" R* Z4 Y9 d4 Z2 [
' D1 _7 D6 X( ?9 {2 m4 j# N
“国际化”指的是,能够让大多数外国人容易理解。/ E' u/ D' y% t7 b' N8 z# }! J' l
+ G- @0 k; H( d, ^
问:你曾说过,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解决挨打问题[1949年共产主义革命之前]、解决挨饿问题[1949年后毛泽东领导的时代],以及现在的解决“挨[外国人]骂”问题。哪些地方让你看到这种“挨骂”问题?
- ^% V. z1 v% ], g/ n7 H8 R& ]8 L. f
答:看看BBC或CNN等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比起中国媒体对西方的报道,它们的意识形态色彩显得要强烈10倍。  m3 x$ w( H, T6 C: [
) B5 P* c- q2 Q- g5 C
它们的意识形态偏见相当顽固,让我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媒体对西方的报道。当时一提到西方,就要加上“资本主义”这几个字。如今,西方媒体一提及中国,总是会加上一些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比如“共产主义”、“威权主义”或者“独裁”。每次展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它们总会在里头放上警察,用以说明中国是个压迫人的警察国家。
9 `0 V  e5 e) P) \- Z$ E1 D* O& s8 ]7 l( }
西方的这种宣传不能准确地向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中国的一再误判。我在想,西方媒体什么时候能克服自身的意识形态束缚,不带这方面偏见地重新正视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对此无能为力,也不是很介意,因为对于这种恶意而荒谬的报道,以及极其错误的预测言论,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就让它们待在黑暗中吧。
; z) |6 C. U. ?3 B  F. Y
- m+ B' q/ E  [  U. R我在西方生活过20多年[张维为从日内瓦大学获得了国际关系学博士学位,并在牛津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真心认为西方应该清醒过来,客观地看待中国,并了解大多数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2011年与福山辩论时,我曾告诉他,西方对待中国的方式让我想起了马戛尔尼伯爵(Lord Macartney)1793年来到中国拜见乾隆皇帝[企图打开中国市场,但以失败告终]的情景。乾隆皇帝当时实际上展示了一番中国版的“历史终结论”,或者说是“我们出色至极,你们一无是处”。当然,在演示了这种文化傲慢之后,历史见证了中国的急速衰落。如今,西方也可能面临这种命运。( I; R8 F& C7 t0 y% W% t
0 r2 Y" q* d; y; `& w2 I
问:你熟悉的邓小平有句名言,称中国应该“韬光养晦”。如果说中国准备发声,找到自己的话语权,是不是意味着韬光养晦的日子结束了?
! e6 G* R8 l4 b2 R) n5 }3 \( v0 U+ E
" o6 O4 ?3 K- J4 G2 F) X答:邓小平确实说过中国应该低调,专注于自己的现代化建设。不过,他表达这种观点的背后是[一种]自信,因为中国走在正确的历史道路上。此后对他言论的诠释在某种程度上却忽略了这个重要部分。保持低调要基于自信,基于中国的核心利益受到尊重的大前提。这也是邓小平的想法。. r; g* q% `3 [) s* u0 ?

: A) U. j( R' i+ o& m" ?随着中国的崛起,习近平在一些关键议题[比如南海问题,中国正在那里开展填海工程,以便在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的地方推进自身的领土主张]上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这是出于自信,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内部达成的新共识。那就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在战略和外交政策上应该更加积极主动。事实上,包括一些西方大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曾表达过一种愿望:它们希望中国能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品。
# ?2 i6 n' B# E* j0 }. Z8 N' j$ ]7 }( ~
问:美国在误读中国吗?欧洲呢?1 A. q, c4 c$ C( q+ Y+ j$ L) O. z

, R: L. Q% T3 q4 J5 l! K' ~' p答:美欧都经常误读中国,特别是它们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和预测。区别在于,大部分欧洲国家似乎接受中国的崛起,更多地视之为一个双赢的机会。但美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零和游戏的思维定势,对中国充满疑虑,乃至敌意。我对美国的劝告是:以双赢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崛起。
# S$ x; I9 V! x: H8 _
& R2 r; V2 G- y+ u  y, q1 l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1 a2 N) @+ }' u& C9 P4 g5 n
翻译:陈柳、许欣       
- R: v& e+ O9 h: S
4 Y% ?" Y8 O/ T/ l5 w
2 O& r) H0 f$ _1 {%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多劳多得 发表于 2015-6-16 08: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8-26 06:39 , Processed in 0.03632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