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动删除“北方四岛属于日本”讨好俄罗斯
有关日俄争议岛屿的表述,2019年版《外交蓝皮书》仅写明“解决领土问题并缔结和平条约”。对此,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强调“政府的法律立场没有改变”。当地分析人士认为,日本政府表现出在日俄争议岛屿问题上态度的软化,以此来推动日俄和平条约谈判。日本北海道以北的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四岛被日本称为北方四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俄日因这些岛屿的归属问题争议严重,两国至今未缔结和平条约。
关于日韩关系,蓝皮书提到“雷达照射风波”,称“韩方负面举动接连不断”,日韩关系“面临非常严峻的局面”。蓝皮书中关于韩国重提的慰安妇问题的篇幅从1页多扩大至2页,详述日方坚持的慰安妇问题已经解决的立场。关于日本二战时期强征韩国劳工案,蓝皮书将原先的“旧民间人征用劳工”改为“旧朝鲜半岛出身劳动者”,日本媒体说,日本政府意在强调韩方原告“并非被征用者”。
日本外交蓝皮书,细微处藏着什么深意?
执笔:无影刀&李小飞刀&陈小刀
今天上午,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内阁会议上报告了2019年版《外交蓝皮书》。
《外交蓝皮书》是日本外务省制作的,用来记录外交动向以及让日本民众了解政府外交情况的文件。与防卫省的《防卫白皮书》一样,《外交蓝皮书》每年都会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
今年的蓝皮书,有一些措辞的变化,细微处藏着深意。
冷韩暖中
在今年的《外交蓝皮书》中,日本媒体就注意到,在对待朝鲜问题上,删除了2018年版中的“通过一切手段将压力提高至最大限度”的表述。《日本经济新闻》就认为,此举显示出安倍政权一定程度的态度软化,与朝鲜达成妥协。
《读卖新闻》则发现日本政府在“北方四岛”(俄称南千岛群岛)归属问题上的态度有变化,删除了之前“北方四岛属于日本”的表述,反而强调日俄关系是“最具潜在可能性的双边关系”。
在对中韩的态度上,《外交蓝皮书》是不同凉热。
对韩国,今年的蓝皮书删除了以往沿用的“在相互信赖之下,发展志向未来新时代的两国关系”,并且突出强调了日韩两国“直面非常严峻的状况”。
而在中日关系上,《外交蓝皮书》增加了一些新表述,如“日中关系回到正常轨道,是进入以有新发展作为目标阶段的一年”“从大局观点来看,与中国构建稳定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自2012年底,第二次安倍政权成立至今,《外交蓝皮书》中涉及中日关系的表述其实是不断变化的。
2013年《外交蓝皮书》中,涉及中日关系的表述为“中国是隔着东海的邻国,拥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频繁的人员和文化交流,是非常紧密的关系。”
而2015年的表述则把“非常紧密的关系”改成了“切也切不断的关系。”
到了2016年,前面的话都没动,又加了句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从2017年开始,《外交蓝皮书》涉及中日关系的表述开始固定,即“与隔着东海的邻国中国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拥有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频繁的人员和文化交流”。
回顾第二次安倍政权成立至今的七本《外交蓝皮书》中,有关中日关系表述的变化,反映出了两国关系走出低谷、不断转暖的过程。而从“非常紧密的关系”到“与中国构建稳定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中日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注意,2016年、2017年是中日关系不太好的年份,蓝皮书也没有删掉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的表述。要知道,国家发布的外交政策纲领,往往都字斟句酌,有研究日本的学者告诉刀哥,日本看起来是想通过这句话给自己划条线。
今年的蓝皮书中不少关于中国的表述耐人寻味。比如蓝皮书认为,中日关系回到正常轨道,是进入以有新发展作为目标阶段的一年。
正常轨道
“正常轨道”这个词,不是随便用的。
去年1月底,中国总理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时说,中日两国应该携手促使2018年成为中日关系重返正常发展轨道机遇之年。
可见,当时中日关系还不在正常轨道。
去年4月,王毅外长访问日本见安倍的时候表示,希望这次访问能够成为两国关系重回正常轨道的重要一步。
那时,中日关系也没到正常轨道,但是向前推进了。
到了9月,中日两国元首在海参崴见面,双方都强调,两国关系正步入正常轨道。
中日关系,渐行渐稳。
一个“正常轨道”,见证了这一年多来中日高层频繁的交流,以及中日关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个定性,至少有三点意义。
第一,对日本也是一个牵制和约束。前几年,中日关系冷冻颇深,现在没人去深究原因,但日本心知肚明,让事情到那种地步,到底谁责任最多。
现在中日关系重新正常,日中两国都不会不顾及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在双方的分歧、风险因素面前,都会思量再三,再做决定,总不能今年刚正常,又很快不正常了。
第二,中日关系中有博弈、有风险、有摩擦,也有机遇与合作。在“正常轨道”这个框架里,双方高层互访更频密、社会互动更多元,因而机遇可以被更好抓住、合作可以进展得更顺利,而博弈、风险因素可以得到有效的管控,不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非正常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正常轨道则是一个新的起点与开始。接下来的目标,日本也说了,要“有新发展”。两国的政治、经贸、文化往来都可以在这个新起点上,再进一步。
模糊定位
在日本发布外交蓝皮书这条新闻下面,有个ID“编号6391”的微博网友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日本要回答,自己到底有没有外交。其次,日本和以西的邻国(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关系都不好,到底责任在谁?”
“编号6391”之问,问到了日本外交的坎上。
它的要害问题在于,使命感茫然、国家定位模糊。
我们中国人有幸生活在一个使命感强烈、方向感明确的国度,当五星红旗飞扬的时候,作为祖国的孩子,每个中国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是民族复兴。在世界范围内,这种使命感是珍贵和不多见的。
对日本来说,明治维新之后,它的使命是尽快富国强兵,继而成为亚洲一大帝国;二战以后,它的使命是尽快完成重建,并恢复日本的国际形象;那在一度登上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又黯然下落以后,日本的国家使命感是什么呢?
安倍被认为是战后一代日本人的首相,这一代大多人认为,二战的罪责不该由他们承受,日本应该成为摆脱战后体制束缚的一个普通国家。
然而,尽管安倍不断为各种可以凝聚国民的场合站台,但这么费劲气力却时时遭遇现实的尴尬。
一方面,是国内质疑安倍搞国家主义的声音一直都存在。另一方面,从宏观上,日本在政治上受美国掣肘,安全上要依赖美国,经济上与美国又是对手(特朗普在钢铁关税上放过了印度,没有放过日本)。
在国际地位日益上升的亚洲,日本是一座孤岛。政治上,它被其他亚洲国家视为美国地缘政治伸出的一条腿;经济上,由于日本在几次经济危机中的表现,有几个亚洲国家相信日本会与自己共享发展成果?
文化上,日本不被认为是个有“亚洲价值”的国家,更像是个西化的国家,连日本自己也都这么看;历史上,侵略和殖民记忆也没有远去,德国周边的国家没有认为德国的强大是威胁,日本显然不是这样。
日本地处亚洲,却不能心安理得的待在亚洲。这是它冲西边跟谁都处不到一块的另一原因。
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日本,是显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性大国的。那么对日本来说,最好的算盘是什么呢?放弃美日同盟,全面倒向中国不现实、心理上也接受不了。
但加入反华同盟,进一步扩大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同样也不符合日本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影响力反而是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削弱美国存在的。
因此,这么多年来,即使是最希望在安全上做美国桥头堡的国内派别,也是积极主张对华外交的。
因此,中美相制、日本得利,国际上多搞搞慈善NGO,多出出联合国会费,多派些维和部队,逐步让日本成为一个长袖善舞的普通国家,多好的盘算,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中国实力的飞速增长,特朗普的上台,剧烈的震颤着日本的棋盘。
在一些日本人看来,我们或许也是一只闯进瓷器店的公牛。中国的发展太快了,打翻了多少人的棋盘,但中国不是国际规则横冲直撞的颠覆力量,这需要时间来证明,日本肯定也需要时间去适应,给它时间去适应吧
顶你一下,好贴要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