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 发表于 2016-11-26 09:20:42

红利耗尽的中国靠什么开启新时代

三十多年来,虽有短期的停顿和反复,但总体上,中国进步巨大。如果总结一下,中国进步的原因,可以罗列一大堆理由。但是,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一条:自由。改革的本质是尊重个人,给个人自由的空间。

计划经济下,个人的利益和愿望,被无情漠视,因为要维护集体利益,于是人们因动力匮乏而怠惰。市场经济所以优于计划经济,最根本的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个人,而非集体,个人利益被尊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因此人的积极性被激发。

尊重个人利益不但表现在农村承包制,也表现在允许农民进城、参加高考、出国定居、发展非公经济、自由职业者大量涌现等等。国家和人的的面貌因之大变,中国人从未如此与世界接近。这种尊重获得了巨大回报,解决了最大人口国家的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增强等等。

尊重个人利益是过去30年我们做的最正确的事情。

但是,中国的改革是渐进性的,不是推倒重来的激进式的。渐进符合中国人的中庸性格,也有其优点,还可能是保证某些改革举措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也必须承认,渐进性改革,也是有瑕疵,甚至很大的缺陷的。如果说,过去三十年,我们做的不够好,或者不对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给个人的空间还不够多,改革还不彻底。

最严重的是,在尊重所有人取得进展的同时,整个制度似乎对于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更加尊重,或者说尊重是有等差的,不是不偏不倚的。某些人、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似乎得到了更大的尊重,更优厚的对待。当改革碰到他们的抵抗时,往往会自动停下来。

比如,虽然允许农民进城,但是,被所有人诟病的户籍制度仍顽固存在,农民工不能获得与有户籍人口同样待遇,户籍约束着他们的权利;户籍制度还让高考录取分省进行,统一高考名存实亡;非公经济是宪法鼓励发展的,但是,不论如何出台鼓励支持政策,民营经济始终不能获得与国企平等的地位,中间隔着玻璃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已经全覆盖,但是,不同人群之间的实际差距一点也没缩小,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机关公务员们始终还是有特权的一群;很多权利,外国人都已经取得,而国人自己却还在积极争取中,如金融对外开放和对内封闭;连慈善都要经过授权才能做;三公花费惊人、垄断横行、税收高悬,腐败猖獗,解决起来如同搬山。


可以说,凡是容易进行的改革,都已经进行,并达到了某种最高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行百里者半九十”,今后中国的改革任务更重,更难。难的倒不在于说,改革会有风险,很多东西,不过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难其实难在,继续改革,必然触动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更严重的是,会触动多年传统的观念。

很显然,在思想上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改革到一定阶段后,就出现了放慢或者停顿的趋势,一切都在往后拖。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目标还没有达到,我们就应该意识到,没有风雨躲得过。早早晚晚,这些剩下的硬骨头,还得啃。改革一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踟蹰太久,改起来就更难,改革还可能走上回头路。

这种回头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就有苗头。种种计划经济的老做法,借着宏观调控的名义,又都杀回来了。改革中出了问题,不是继续改革,而是否定市场,干预微观经济。而干预出了事,似乎就为进一步的干预和调控,提供了口实和必要,恶性循环。而改革,似乎被放置在一旁。

中国已经迎来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主要不是替代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即便仅仅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消除特权,继续推进社会公平,也是必须和值得的。公平和效率,是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

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冯.米塞斯(1881-1973)曾断言:要么社会主义,要么市场经济。因此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了实现这个崇高的目标,我们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突破思想意识上的羁绊,才能为改革提供新的动力和空间,突破人为的限制。

而以公平权利为突破口来加速或重启改革,则是最自然、最恰当的选择。这样的改革,一定会得到全体人民的支持,而有了这样的支持,所有的困难,便不在话下。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没有给所有人平等权利的条件下,已经走了很久,其能取得的成绩,已经是一个奇迹,已经接近极限。在人口红利、改革的制度红利都趋于消失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在这种不正常条件下,还能创造奇迹。只有平等的制度安排,才能产生新的制度红利,为市场经济开辟新的道路,带来新的、更大的奇迹。因此,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为平等而平等,而是落在彻底的、不含混的市场化的改革

七万 发表于 2016-11-26 18:33:19

多多益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利耗尽的中国靠什么开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