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话,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 u, M. e; ]) j- L
. r. H! v& Z3 N% b h v+ _# a- |+ k# r海峡两岸的形式演化到如今水火难容的地步,以至于需要外部势力的干预才能保证台海的稳定,可能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并没有直面台湾所能带来的挑战,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局势一直在大陆的控制之中,而台湾只不过是坐井观天之辈而已。
3 k# U i4 ^4 i; ]: l
. f; b, c" D, C; S0 g& H( m这种思路的后果在于,对于台湾可能的挑战,大陆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或者说,对于可能发生两岸之间的冲突,并没有详细的预案。大部分人的中心都放在如何统一台湾,以及统一后如何治理上,从而忘记了,在这个过程来临之前,大陆仍然面对着海峡治理权的分属和分割问题。如果以和平的方式来确定在这个过渡进程中各自地位,朝着治权与主权的统一,那是再好不过的事,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远远无法奏效。 N5 [# ]- m) F( G# K9 j
) k$ I6 L8 i3 H. t; T8 E
发生在厦金海域的渔民死亡事件,既给大陆提了一个醒,也给大陆提供了道义上的契机,以便向法理上的一个中国迈上一小步。中国大陆海警部门决定对这片海域实行常态化的巡航,既是实质的需要,也是法理上的兑现,缺乏治权的所谓主权是不平衡的,只能沦落到类似于九二共识这样的互相扯皮的层次,对于中国实际上的统一,并无益处。如果没有这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可以想见的是,大陆对于台海的政策仍然会得过且过,为了台海的稳定,而牺牲大陆己方的利益。 $ ^& V9 f& u7 X. k1 [5 p. d
% U4 y& ~6 _2 h; |- I$ A
既然中国大陆在法理上拥有台湾的主权,而且两岸并不存在和平协议之类的内战停战协定,那么,台湾的治权,必须得到主权方的确认才是有效的。从这种原则出发,大陆有充分的依据授予或者撤销台方对台海的管制权,而两岸的谈判只能使问题复杂化。3 Y" O6 a' I6 Y+ u4 b5 k6 U' m( a, R' A
! n x6 h! T+ j$ E+ W4 b3 c# ^
主动的常态化巡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看似应急方案,但内藏治权的基本逻辑。中国并不是力有不殆,而是势力的权衡。不断压缩台独的治权空间,仍然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工作,而这种工作需要以蚕食战的方式,在台海政策的边缘地带进行,台海的基本可控及治权的渐进蚕食,两手都要硬。6 I' y5 p9 X# k j% n
0 `! N+ Q5 [3 N) v, Y! q% f
台独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具体化了,这意味着大陆的因应方案也必然是具体化的。这样,就不至于像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言的那样,成为健忘的人和健忘的国家。而这种常态化,必须通过制度化的保证,才能形成完整的机制链条,这需要制定一个中期的规划,以便实现实际治权向名义主权的不断靠拢。9 O% H* F6 X. j3 W
% @. `3 L3 F6 M* c%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