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7日报道(文/朱东阳 王超 郭一娜)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傅立民(查尔斯·弗里曼)曾担任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美国驻华公使等职,为推动中美关系做出了大量贡献。在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他担任美方首席翻译。傅立民近日在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时说,中美将进入“选择性接触+竞争”的时代,双方都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以适应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继续崛起。5 w& x5 g3 {9 @7 }; r; c7 \
; [) L- v" M1 G$ R
) {: C6 X, ]) b
傅立民接受《参考消息》记者专访(王超 摄)( ^+ w3 T b8 O# o. w, }) m; }
1 o3 I( e) H$ Q: `% p 对中美关系总体乐观
# T7 E, x0 _, M9 C7 K! h
6 P% }' ]- T* S8 ]- G 《参考消息》:有人说,中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所以美国对中国的敌意不能消除而只会激化。你认为美国未来能否保持对华接触政策?
$ c) o7 K' e1 L7 e( `
0 f$ a- d3 R7 z2 R 傅立民:我认为这个政策也许已在永久性地发生转变了,但最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互相接触。美国和中国都有太多彼此关心的问题,没有双方合作,这些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我认为,未来双方关系的模式是“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竞争、选择性对抗”。两国在一些问题上互相合作,在一些问题上各干各的,在一些问题上彼此反对。美中必须足够成熟,才能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关系。过去我们习惯应对的是或好或坏的关系模式,而现在的双边关系则是好坏兼具。
/ u; t, j, J5 d2 ^5 W- {( [' c: v- H7 ~% G; V8 J; z
7 O/ X) ?/ V" h- f$ S% \$ y
: S( ^" D! l7 u7 }: R Y 《参考消息》:但美国对华政策根本上还是会转向消极?/ l" L9 U( C$ j! n$ {5 M
1 a9 Y0 Y& @& {! }/ j5 q) x' s) m1 V
傅立民: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在往消极的方向转变,尽管我需要提醒一句,这更多是华盛顿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全美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如果你走出美国首都,就会发现人们对中国的看法要积极得多。各州州长一如既往地想和中国发展贸易与投资关系,在对华政策方面,他们和特朗普先生不是“一条心”。# P. u' s6 z+ {* R! A
. R" _3 i* A/ N! G9 a' w, m 《参考消息》:所以你还是对两国关系的未来感到乐观?
1 R1 e0 U4 }$ s$ S1 m0 j: X0 {6 K) t* l! d& b
傅立民:我现在没有以前乐观,但总的来说我还是乐观的,因为我认为,最终说了算的是各自的利益。美中两国的利益离不开合作,双方要想清楚的是该在哪些领域进行合作。
. U0 J/ c/ e7 K4 u7 S6 ]1 ^2 N+ a* ~+ l
《参考消息》:有人说,遏制中国尚未成为美国两党和民间共识,你认同吗?
, h7 l8 C+ D! a% m9 ^) p) y! ]! K8 L
傅立民:我认为在华盛顿,对中国的疑惧正接近达成共识。但在如何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的问题上,各方还没有达成一致。这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我是说,中国的崛起正在不可避免地改变世界秩序。如果你和我一样,把中国的崛起视为挑战,那么就应该通过我们内部(讨论)来提出因应之道。我们不能一直压制着中国不让它发展,而应该自己争气,激流勇进。如果你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威胁而不是挑战,那么你可能就会对此作出不同的反应。我个人不同意(后面)这个判断,我也认为大多数美国人不同意这个判断。但在华盛顿,很多人是这么做的。
! ~" |( ?. b! n* N, R \1 y) Q$ R& y, Q6 h/ Q: c8 F* h
从经济上看,中国是全球性大国,这种局面可能会持续。但我认为,中国并不想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恰恰相反,中国正是在这个秩序内实现了繁荣。我认为中国正在努力维护这个秩序,也许还想改进它。所以我认为,中国对美国是一个挑战,而不是威胁。
- t7 ^9 O1 F. a* _% p7 x% R" `8 b! `. n" {. B0 }- e! Z) a
美国正经历痛苦转变
% i5 z/ D% c$ X
$ {) Y2 N% M8 g% _# ~2 Z# e8 Q 《参考消息》:美国前总统卡特不久前透露说,特朗普总统在和他通话中表示,对中国“赶上美国”特别担心。你也提到过,美国过度放大了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担忧。那么你认为美国是否高估了中国现阶段的实力?$ O i, Z Q8 N0 i, r
) L+ n0 ?) E! }: N ]2 b, `" r 傅立民:我认为是这样。美国或者很多美国人的确夸大了中国发展的水平和潜力,而一些中国人也是如此。美中两国也有人低估了中国的潜力和能力。美国正在经历痛苦的心理转变,这可能有点像中国在19世纪所经历的那样,当时中国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并不强大,也无力继续保持原来的行事风格,这和他们一直以来的信念完全不同。对于美国来说,当了100多年的世界第一,现在也到了发现自己面临着中国等国竞争的时候了,所以这是很艰难的心理调适。3 x0 o! T. Y" e+ G: U4 V/ e
: {' ]! A6 ?3 @0 Q( _
我想说的是,美国和中国也许能比别的很多国家更好地应对这个心理调适期,因为两国骨子里都倾向于平等主义,日常生活里没有太强的等级秩序意识。我们有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但一般来说,我们视彼此为平等的个体。而你如果看看日本或者俄罗斯文化,就会发现两国有着很严格的等级秩序,你要是第一就不能当第二,反之亦然。那种社会里要改变地位是很难的,而我认为美中可以调整好自己,因为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只有一个“第一”,也会有很多个“第二”。对于中国来说,能当“第二”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因为几年前中国还是“第五”。6 s: D$ f. A, g1 x
. B/ ]) M, S% K; \
我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段困难期,从中国角度看也有这种情况,所谓的“百年国耻”伤痕仍在,但这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中国应该更自信,而更自信就意味着你要更宽宏大量、更慷慨,精神高度能够配得上自身的成就。所以我认为,中国也需要经历一段对自己崛起的调适期,美国则需要适应自己实力的相对下降,这并不容易。
1 F3 G" W& e% p5 M5 `7 x4 B' M# J
. G. \% A2 h- i8 M' W 《参考消息》:美中双方特别是中国该怎么纾解美国对中国的过度担忧?
+ G: \% Y9 E+ [7 \6 l+ s/ h9 x1 _" R
傅立民:我认为中国确实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中国需要去寻找构建对外关系的一个新模式,不光是对大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很有趣,但中国也需要和中型国家发展新型关系,比如中国必须和日本找到超越历史、和平共存的基础;中国需要和印度合作发展更坚实的关系。这些和美国都没有关系,但如果能够实现,美国也会受益。
, T6 a/ a3 s' }( W8 ?) M0 z2 P1 E6 x: t5 e, ~$ e
竞争也是一种合作方式: Z1 A! u4 [) U4 ~/ t7 e# S
" n! p9 Y! y' y
5 Z' u# I* [, U9 l# x& ?5 P
9 F1 d( K* m: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