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 s. j# f, J, ^, F+ ^# S6 q
Y. S/ [% ~, N, C6 }/ m$ x- E8 G! F, h8 L ^/ t7 ?
8 w4 r1 p3 Q2 H# t
那么,老龄化影响到日本经济发展了吗?1 @* z5 j: X+ K9 q; `$ s% r
% u) j' o; X0 p' V9 g' Q1 Y! Z! T- E- i- [1 T
6 Y7 A' W* R, y' u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近些年来看,日本经济早已不复当年之勇,甚至好多年都出现了负增长态势。
1 d1 I/ f0 E1 Y- c( u8 }: g, N7 f" ^
( ~: M1 b' f; Q4 ^6 A( E: z: h! [; b5 P* Y8 G* c( m* E
而在社保压力陡增的残酷现实下,大多数已经退休的日本职工不得不选择再就业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直接表现就是日本街头的出租司机、工地看护、交通保安、高速收费员、物业管理员、清洁员等职业的阵容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g/ p) f, c. D7 L( U& _# ~
% n- H8 P6 }6 x- T
& c( j1 `. G& h) l# a
! Q3 P+ x( F2 q% c/ @* r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特定的专业技能,使得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对职业变动的适应能力较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日本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T9 d6 q+ |% ~7 V6 x! E, I
7 O( y) w; F( q+ U* [' Q4 Q$ o
: ~' J" Y* S7 s- R4 C$ y' z
/ l; i |$ l+ ?不过,如果我们因此就把日本经济的由盛及衰的根源归于人口的老龄化,恐怕就站不住脚了。) P* y. d; s" E; C
- w: l& k. S4 Q2 ]8 k3 X0 z; D% J
8 r# K& L# O# p
0 R+ e3 [% D! `
如前文所说,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节点是1970年,可即便如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依然保持着极好的增长态势。若不是日益激化的美日贸易争端以及国内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根本不至于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更不用担心后来“失去的二十年”。
3 l* k/ C) n; E7 v1 h$ A( j0 l3 t3 y$ [
1 n% d' a- v* Q( g' m, c( A* V0 y/ m5 L+ _+ F* ?# G
7 N6 b5 U: h8 D7 T; d( q0 Z从这个角度看,老龄化并没有直接拖垮日本经济。这当中必然有两次人口红利兑现的积极影响,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日本找到了一个能够暂时克服老龄化与人口红利渐失的关键法宝。
+ n3 B+ [) S9 n q
2 k5 n$ S( t. s( ]! C: P6 j* X K9 Z" U& b$ w) L# R
4 q4 q' z1 M) \ L
这个法宝的名字叫做“人力资本红利”。, @+ J& w2 t2 E# x4 b& D8 e
) Q: q( Z, S3 |7 E' r( [" r- u* S
! S$ I0 b# o+ S+ X/ C1 B
# U4 ^2 [. |1 N( _- ^4 _3 ]: R按照经济学的逻辑,老龄化程度的深化会加剧劳动力的短缺,企业用工成本显著提高,投资回报率也会趋于下降。受此影响,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因素优势不再,潜在增长率便会降低。
6 z) {6 I3 ]; H3 L# B; Q s6 B' ~
2 i, g+ I7 y: @% S" W' ~5 ?9 P) y# ~
7 j0 H9 o9 J# g X! o% c* f' b/ c
然而,尽管人口结构的变化难以扭转,但仍然可以挖掘一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随着劳动人口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水平的提升,会使得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 o% g! `. c% p+ R( e
+ F2 W5 ]* ~" L |+ _
1 i4 Z7 z; a; I) P1 J2 s
/ c, t) ^4 c7 D& b6 ` w8 q3 \3 K这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本红利”,通俗点说,兵在精而不在多,数量不够质量来凑。
% d1 k! ^" B6 ]# @0 m- L: b/ z9 f" r" g+ a
: q- R# ~% _ n1 n% [( K" t
/ H( n3 Y( C# b0 d) r. P; j! C
考虑到简单的统计指标无法描述这一概念,我们不妨从另外三个角度,侧面印证日本对人力资本红利的挖掘:
! Z% M# |7 L/ ?+ x0 `
' d i1 U3 W& Z! \3 I3 |# a9 z& A4 }% S8 X' k
0 d) F) o1 M @! f
(1)受教育程度提升
/ S1 W. W0 w P; d# @6 c5 l
& g6 H. v3 J7 \. U8 _' q" w# N% B5 }) a* d
6 P7 Y# C$ Q$ W) K: z( M- U- ?2 x
提高人口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硬指标,而日本对于国民教育一直都是格外重视。世界银行数据表明,1965~1981年期间,日本小学教育的普及程度为100%,中学入学率从70.6%增至94.3%,大学入学率也保持在高于30%的水平;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由1965年的284330人增长到447416人。此外,日本政府还不断加大办学力度,各类学校总数持续攀升。
+ [/ B$ H" O2 N; G) }2 N: o5 B5 n3 @& G) Z. f9 V1 b0 k8 W1 _7 {
0 ]& N( G9 l4 P2 z6 `
( U) F- u4 p e5 ~(2)性别结构优化7 g3 m& l# M* { @5 S# Y$ r
5 e' f$ D- W' F2 [$ z( }' g$ P9 K
) X& U' Q8 o3 t+ _: ^
' ~$ `8 ~. Z/ J7 O- B很久以前,日本受传统文化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锢较为深刻,在接受教育方面,女性的机会也是长期少于男性。不过二战以后,日本开始重视女性的教育,并通过各种举措为男女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鼓励女性接受教育,成效也是极为显著。据日本文部省统计数据,1954年,日本男性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为15.3%,而女性只有4.6%;到了1981年,男女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分别为40.5%和33%,差距大大缩小。
8 S1 H8 H! Z: y& y! I3 Z z8 [8 X
2 [! g6 f7 p* y. t9 t5 C, G& H9 q$ h
6 k! H1 H9 V5 k6 U0 s* q7 j8 G(3)就业结构升级5 z0 [; E0 k7 k9 i
, @( U+ A" E3 i+ X' e Z$ s( |9 A% O: a" f
: B2 k4 H$ ]/ p! ^+ G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的同时,日本的就业结构也在随之升级。例如,1965~1981年,日本农业就业人数由1110万人降至557万人,而服务业就业人数由2113万人增至3055万人,工业就业人数也有所提高。这就反映出,人力资本更多地向高附加值的产业之中涌入。, k& M7 L! N" g
! ], L. R& `0 } m+ H6 O; w: C
1 K; N8 o) z$ V0 l* R
正因为以上种种,日本的人力资本红利得到了空前的培育和积累,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释放出红利效应;再加上政府的积极引导与“工匠精神”的深入人心,日本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以继续增强。% g* R' V8 r3 y8 C2 S) o; _; Q9 e
& G n) v0 J$ `9 v- b
0 q) ^5 e/ S/ F& h+ n' C. k2 H D8 B% W4 T T
尤其是日本的制造业,实现了从大规模生产、自动化技术引进、机械自动化到高技术、大规模生产体系全面建立的逐步跨越,而诸如原子能、电子信息、计算机与飞机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精尖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也得到增强。
& n" F) }( j& R, M# k& V; Z z: f' k- m! K2 v* b8 N) {
) u. {" I) J( E
5 ~! d0 C: h( E1 _! z7 ~! p4 R
" y# | [% P* `7 J( t# e: k" f7 ?
* u H, x1 Q3 A+ _% Q1 Z+ b8 Q a6 e4 Z @: c* X. L
: K9 D" g0 E8 E ~; a" ^
更为重要的是,在持续释放的人力资本红利驱动下,日本举国上下的生产率水平大大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更是源源不断。于是在198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了17079.6美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正式迈进高收入阶段。反观缺乏人力资本红利支持的拉美各国,至今仍在陷阱中苦苦挣扎。2 u `- I1 M8 T$ E6 Q0 ]& ^
4 v1 V2 ~4 l" S- {. L' M
: G+ B' G" c. O' U: |
0 L4 V0 P3 K: H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近两年我国一二线城市会轮番上演“抢人大战”了吧。
8 i4 M, u" U, C/ Q( f6 R1 a6 p: N9 z! C7 {
0 A- s& `. ^& E( z' ^: g1 v5 h
4 k D0 G" i! j+ J0 O0 o F* H04
i$ v S: X. m, d% U5 C0 ?2 _7 O8 q
3 }) j3 W& h% z, w) ^8 L( w$ I6 V; L. Y4 ?
9 Y: ^( Z$ C4 n" q. c, |! K2 U* P时至今日,日本更老了,经济增长更慢了,可是日本依然不容小觑。( @$ ]$ T2 Q& H- a+ _3 f. [
- @0 x' @8 R! p# ^
0 J& k1 x! u4 s: z, y
+ s( _" Z7 J. A3 M+ q比如,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企业数量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的各国工业竞争力报告也证实了日本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名列前茅,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上游的材料、零部件、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高附加价值产品制造方面,日本无可争议地处于领先地位。
' ~$ B0 e: i5 ]6 \+ w$ O- i5 ]( s, m) I1 n+ e( ]
$ t: z8 g( ?) E' j' w3 m
l5 S' f1 a @9 n$ H0 @) Q
再如,2017年日本的人均GDP是3.8万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超过3万美元。而公开报道显示,绝大多数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所身处的国度是一个平等而没有阶级划分的社会,人人都公正平等地享受着全社会范围内的各种资源,而约有八成的日本人相信,自己属于中产阶级。2 z- v0 z# k9 c' I9 i i# E
' K5 H- f$ ~# W2 ^: z, u: |/ o( C; ~% ^$ ~7 v
+ {1 n. l3 j9 M/ e! i) h' A好一个“老而不死”的日本。& h) F# i4 I) R
1 t" A3 e) A1 n& J
O. A; r! k' F" E A1 z2 f# j
k1 O1 W+ B4 R) H3 F可是,纵然人力资本红利再怎么有效,只要是人,终究还是会老去。事实上,日本适龄劳动力内部的年龄结构已经出现了老化趋势。按照日本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日本适龄劳动力中5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重为31.59%,而该指标在1968年是17.86%。与之相应的是,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比,已经从1968年的36.33%下降到2017年的18.65%(参见图5)。这也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只会更多。
$ Z& d" U! E& U& _
4 c* }# s/ A: T2 z( ]) O$ Y8 r3 T* j5 L: r. N" n9 v5 q* G/ ^
9 _, \ a2 F A- e8 Q
u7 @+ S) f* I- L
1 z4 T8 I8 _1 s' j' B. X3 d8 a1 D" [
7 c% `; b1 h- C# ]
更有甚者,日本人口总数已经连续下降了多年,2017年比2010年减少了101.1万人之多。倘若继续这样下去,再精的兵也会凋零。不光是人力资本红利,任何红利迟早都会吃完的。
" G4 L' m% f) t; b" D# A" t1 G, j$ Z+ \+ |4 O: s
7 I! B% l3 j) Q# x/ Y3 b2 [$ ^' P7 Z% B
2 l) r0 a7 k/ V: ^毕竟,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可要是没了人,一切都是空谈。“大国空巢”的剧情,相信谁都不愿意看到。0 y( i/ x! w. ]5 ^
/ k v$ B/ ~, r' q4 t
% D8 @4 @; W" L; A' R1 H& i$ u, a3 g9 ]
好在日本的科技实力已足够强大,国民收入水平已足够牢靠,居民综合素质已足够良好,他们暂时还有去对抗老龄化社会的资本和底气。 y8 U/ Z, O/ B
# L1 j, {/ O/ C. Q' v9 a. M
( F% l6 |+ i( @. c* _
, C7 `7 }2 U# {( G* n4 P! w但是,“抗衰老”这道普世难题的求解,依旧任重而道远;这场人人都怠慢不得的人口保卫战,还远没有到结束的那一天。4 a) l+ R; W/ @ H8 u4 P
' g# _/ i7 E h( ?1 c! ?4 g2 _
9 v/ J! n- t& n5 i
; W+ N2 m+ G/ k: D/ u- P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绝非仅有日本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