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薪30万人民币# U. [& u: u/ Q, m$ G: _: c7 K
1 P8 r! `1 t# I" {' A$ _如果都是正规W2性质的薪金,默认是在说北上广深杭。完全彻底由公司withhold所得税,且五险一金完备,到手大约20万出头,平均每个月到手1万7。9 M# Y$ m& ?+ N- b
9 S. O& Q9 `' h: \: M美帝年薪10万美金
" H, P% Q( u8 y
9 g0 |+ s' x6 d" h7 j4 E3 E除了个别工程岗位外,默认以湾区/扭腰/华府/西雅图/波士顿/芝加哥等典型美国一线大城市为标准。联邦税+州税+FICA+杂项之后,到手大约6万多点儿,平均每个月5000+刀。$ ~+ I0 t& i& V
& \# z" O" {+ v s2 R
不买房,租房对比 4 h$ K. t- g& P
0 [$ @' }1 P7 S
大家“不买房”的限制条件,放在国内,略微有些不明不白。国内“不买房”,到底是因为北上土著家里有房呢,还是正在攒钱付首付呢,还是干脆打算一直这么租房租下去?
. q+ W8 N+ e. U% n4 R+ N' l( V考虑到国内的租房政策和规则对租客的不友善,以及种种政策跟房产绑定,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的工薪阶层,选择不买房基本上是很不现实的。美国倒是好说,单论生活成本而谈论资产积累,租房和买房倒也差不多。
, O( A2 C$ ~1 i% M1 E) r" [( n! s. E0 ^3 S1 D4 |
且与国内不同,美国对租房住的人要友善得多。基本上,只要你一直想租住下去,就可以毫无意外地一直租下去。为了比较平行,依然假设在国内租房好了。. F8 n! E8 e. L
9 w Y- S, N3 x9 o) Z$ g3 l f* N对应租金范围略大:北京城中那种大杂院合租,一个月依然有1000块以下的。但正常的刚入职小白领,与人合租,一个月2000+才是下限。
: o3 ^1 c# z* m7 i* r4 h1 ^8 |
7 T: O2 \' u/ v. s7 A+ Q而一个年薪30万的家伙,估计在职场上已经有些年头了,对个人空间和生活品质也理应有超越“年轻人打拼”的要求。地段稍微好些的一室一厅,一个月5000+是下限,再正常不过。
/ r$ F" d. Y% u s p; J% y6 K* S" o5 V* y) U) Z- Q/ E0 W" M2 S* w8 |
美国这边的情况倒是相对简单。上述提到的那些城市,有便宜有贵,姑且取平均,合租一个月1000+是下限,单租/还房贷一个月2000是标配。+ d, ]4 C9 s/ q: U4 u4 n
, \0 n6 u- {; H9 G+ z9 d养老体系对比
: c* I) Q. W; t y, E
) l- n/ m7 a0 p3 s" c另一个容易造成两国比较不平行的因素是...因为养老体系的不同,社会制度的不同,政府职能的不同,默认父母与子女赡养关系的不同,等等,在国内,除了五险一金之外,不再搞任何商业养老保险,起码在今天,依然普遍。( r# w: ~" ^# _7 W1 E- g
" z9 p: \, J- H
且按照某党的尿性,你大体上是可以依赖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社保的,外加你依然可以期待老了以后子女的接济。9 O5 E8 l% l7 e6 e/ e! @; b
% y& R$ s% g; k( y$ l
但在美国,如果一个中产阶级,完全彻底不搞401k去裸奔...相信30年后,Social Security能把你虐哭,而Americanized的子女...省省吧。" L J( U6 C- D2 W. X- U d: O4 M3 g
$ K& H& ?$ U% X! t: Y于是美国到手的钱,个人认为需要再对401k和/或IRA进行一下调整。按每年存个1w+刀为例,每月到手差不多4000+刀。
' k$ q! X7 g# o. u o Z4 X* }; z/ Q- u
总结:薪金-税-社保-住房-养老之后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5 z( P9 P) N$ M
% d$ u" X7 Q4 }4 Y1 O. I
美国:2,000-3,000刀
$ L% t2 g+ S/ M( q8 v; x& g国内:10,000-12,000软妹币& [- ]" h3 X0 a5 [7 M3 o4 [
在此之后,我就不打算继续成体系讨论下去了,毕竟"life style"的个体差异过于大。而且,对于任何合理的life style,这样级别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都远谈不上“宽裕”。+ [" Z3 p& V2 O8 ]
2 S! j2 n" U, K3 X/ `: Wlife style风格对比- x4 t$ g1 y0 t& W) C+ a1 \
' Q0 q# ~. C5 |- r以下仅对点状的life style风格给出定性的个人结论。
) C5 C7 l% `; Z% ^
9 h- [/ v3 Z9 N+ p4 ^9 z1、男女服装,在“非奢侈品”的范畴内
7 \0 q9 S0 D4 v: n& s2 U美国差不多能够Zara/Urban/H&M这种级别随便买,外加偶尔进个所谓“轻奢”品牌(M&K之流);国内需要以网购为主,实体店略扯淡。
+ F9 h; l e! T* q; Z0 T
0 K8 V6 B5 j8 y# }9 x7 {2、男女服装,在“奢侈品”的范畴内- n$ X' e! L; k" Z
不管是美国还是国内,基本上就甭想了。或者,消费能力属于“攒几个月进一件”的水准。但依然,美国要便宜不少。
. M5 n; s1 W% m$ i: K% T- x1 i6 z- L* [
3、车
, }- ^" Q1 \9 |9 G6 u这个美国优势太大太大。优势分为3块儿:车价便宜,油便宜,你并不需要购买很豪华的车来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
" F' X- r2 ^& b8 \" e- U6 v- j9 R: x
国内的话,最麻烦的事情还不是1和2,而是3。众多年薪才10万+软妹币的职员,也要动辄BBA走起。你要是买个日本车,都不好意思跟同事打招呼。
/ }5 g1 A2 ^4 Q) `
4 r$ Q# u" d3 ]+ U- s3 y你要是买个国产车,妥妥给你贴个凤凰男的标签。这种风气很差劲,希望将来能有改善吧。(在美国,你基本上很难想象一个人会花3X+的年薪去买车...30万刀的车?直接兰博么...)/ c! X+ y0 Y& m5 T3 P, D. }
9 c" O" e! j- C# {$ C于是,纯考虑两国开车成本和收入比的话,美国10万刀的收入,BMW 3系是标准,虽然其实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两田;国内30万软妹币的收入,两田才应该是标准,但貌似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半百万-百万车。! h8 d8 p* U" `+ E
8 J! W6 O( S- U2 |4、吃, E2 Z- H. F# F/ A' Z9 x
国内的优势在于,一线城市至今依然存在大量的,5美金就能非常美味的路边小馆子,虽然卫生和环境略堪忧吧。典型的例子: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卤煮火烧...随便一家中餐馆的盖浇饭。0 I3 D5 m8 S: a( p
# C. L5 ?, s/ J8 k6 ?美国的优势在于,(按国内的标准)稍微上些档次的食材和食物种类,几乎都比国内要便宜,且食材一流。4 `5 k* {7 s; E/ l0 d. y
) A3 i$ e9 x/ \ R$ a; i# W
典型的例子:美国最普通的超市,折合100软妹币之内能买到的Ribeye,国内基本上只有还不错的牛排馆子可以吃到,费用也直奔100刀去了。
# m% H6 ^! h% J, Z" \& S
+ c8 t' L) m0 ^$ K- h* i9 |4 V5、喝9 X7 J! e1 U7 V: ~$ a P, d
这点对我略重要,而显然,美国的优势巨大。以啤酒为例,国内超市里能买到的啤酒,几乎百分百都是工业lager。
~! w( ~/ X, r* \3 H/ { P. O. U+ m$ M2 b" r
美国各大超市,虽然稍微小众点儿的就买不到了,但搞半打能入口的本地IPA,或者规模比较大的大牌ale,还是很容易的。0 I/ H/ Y" U" B8 b# \
( Q! g# ?8 y: p: v x( Q. O
而以上提到的各大城市,也很容易能找到个位数的liquor store,能搞到类似Trappist Rochefort类似级别的东西,且价格合理。再有就是各种Whiskey,不论是土美小作坊的Bourbon,还是大西洋那一边的Scotch,种类齐全,价格合理。7 ]; b- K. ~- a" n' l
5 _: B8 K- H' r' l/ m4 f/ @9 L8 Y6、玩
9 y% {7 l5 C1 D) J国内的优势:KTV,洗浴,按摩,捏脚,自助,农家乐,还有...你懂的...& x' K' M: `, w- r
美国的优势:健身,滑雪,划船,徒步,打枪,射箭,高尔夫,脱衣舞,博物馆,乐队骨肉皮...
7 H4 O8 T4 N6 q7 E# G& a- T' v9 v8 g6 K$ U' S1 ~
7、教育
7 F( \ i& B, l/ P7 T美国贵在大学,但明码标价;国内贵在从出生一直到上中学,且很多环节不是你用钱能搞得定的。( I4 @" _; V7 x, {5 j0 P( f, U
0 G" B$ R L, r6 h& z( |! V8、男女之事- O% o8 v9 v1 n# U E
这种事儿我是觉得没什么可回避谈论的。不论是谈婚论嫁,还是getting laid,都是再自然不过且男女都一样的人之常情--男人也有娶妻生子的强烈动机,女人私藏个Hitachi每天嗡嗡嗡的也不在少数。
1 J9 \% y1 f2 H0 O6 v- C7 S9 Y3 m3 X5 D5 L. n2 o7 M
直接给出个人简单直接暴力的主观印象:对于这个收入水平的人来说,国内依然是“男人的天堂”-不论是说花钱找个妹子做点儿啥,还是说不花钱找个妹子做点儿啥,还是说挑个妹子正儿八经谈恋爱结婚,差不多都是如此。3 R7 H8 d3 x% r* I. v: w. @$ P
8 @6 Q( h7 F: U# e& ^. K当然,如果目的严格就是第三种,即找个妹子正儿八经谈恋爱结婚,我倒是觉得北美,特别是美东,是首选。
. k3 A( K( M- h& G6 B- Q+ _
* e& ~ |: X' v$ f3 `, Z相对国内那种经济和家庭背景相差几十年的大杂烩而言,美国的年轻华人女性的背景要简单纯粹得多:国内一流高校出身的科研/职业女性,和/或,从小一路幸福到大的小女生(也有不少富二代)。
9 X* k2 _+ b% [- M1 X0 I. A; E. n: r5 J0 u$ Q: P' w$ { X( l
对应的,虽然谈不上是“女人的地狱”那么严重,但确实,国内大环境,对女性依然不友善。# N* ~9 P0 i# E0 O: C
- h* @ f, V4 L% E
9、职业发展
* ~( I4 u# o& [0 I; F起码在今天,从统计而不是个案的角度讲,国内一个达到年薪30万的一线城市职员,其收入上百万的可能性,是大于,美国一个年薪10万的职员,其收入上30万的可能性的。
& b0 w$ O2 I' X% L- E9 X& E& e
5 q/ r7 v; s; E更为重要的是,前者晋升权力阶层或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是远大于,后者晋升权力阶层或自己创业成功的可能性的。
7 V$ a+ J( \+ s- a4 X+ p
- [! W; ?7 a! g) ?* C3 H) _同时,我们在美国工作的人,如果彻底断了跟国内的商业联系,这辈子会面对一个相当可观的风险:20-30年之后,中国发展得好到令人发指。此考量有现实的例子,如90年代早期去日本淘金的国人。; B/ z* |0 {! M! g9 }
: B3 A$ }+ Q v: H Z3 [2 a5 H: x我个人依然相信美国在21世纪,特别是21世纪上半叶,依然会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一直牛逼下去,但个人依然建议,目前在美国工作的同胞,能保持跟国内的商业往来,就千万别断,鸡蛋甭放在一个篮子里。
9 d( P" ]5 y7 D7 d+ I& p/ o8 l# s( M! U) x
综合8+9,很多在美国事业稳定的男人,时不时会动回国的念头,正是因为这些考量。并非性别歧视,而是客观描述:' s* Q+ K, F# Y& E
" L. i, s7 [! z! i# t' k7 M
对于女性来说,薪水不错,老公不错,房子不错,车子不错,孩子不错,空气不错...这辈子就完美了,随时都有安心入土的觉悟了。
& ?0 P8 L+ h# N( G' G
5 ~2 T" t4 T5 S" ?而对不少男性来说,同样的情况,却有可能是焦虑的原因,时不时产生“tmd老子这辈子到底干了个啥?!”的莫名恐慌。
2 F: }0 l: w! |) s) u7 O- k; S5 b
+ W8 N$ y* V. Z1 i# O# J3 o特别是,一个常见的情况,他们的peers在国内呼风唤雨,风生水起。但每天在他们头上拉屎的人,是个印度人...$ ~2 O& H! E. G' W+ w! _
5 i" N+ w4 J* I" u# Q# |% d, U8 S然后说一下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哪边能剩得更多?”呃。。。“剩”??!什么意思啊2333...
. G( a% n, F' E: N0 z0 m/ |
9 s. l7 g i1 `+ M( z4 `2 S最后的最后,还是想非常严肃认真地做一个宣导:在美国的中国人,咱们,千万千万千万,要团结,甚至显得很narrow-minded的团结,也不为过。而现在已经在大机构里的同胞们,千万千万千万别再内部勾心斗角了,忒没劲。我们来自于中国五湖四海,地方文化甚至政治观点千差万别,这都很正常。但依然,同在异乡,彼此不是敌人,恰恰是最有力的支持。一定一定一定,要团结!9 S! k }; p1 B' T) D* m: q% W: l
9 f. Z; h# k(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