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四種隱身戰機的尺寸對比,由左至右分別是共軍的J-20,俄國的T-50,美軍的F-22和F-35C(海軍版,是F-35最大的一型),可以清楚看出F-35短小緊湊的程度。J-20極為修長,彈艙、燃油和引擎可以自前而後佈置,鴨翼式佈局也使主翼在重心之後,所以橫截面可以控制得很小很均勻;乍看之下是龐然大物,實際上反而是四型戰機中超音速阻力最低的。F-35則剛好相反,機翼、引擎、彈艙和燃油都必須放在通過重心的同一個橫截面上,所以穿音速和超音速阻力極大,既不能狗鬥也不能超巡。" R; S, R: D, F1 c& r; Z. m
/ } i% z$ Y3 |) V' ^
在F-35計劃剛開始的時候,其價錢目標訂在等同最新型的F-16,大約6000萬美元左右;到了2014年,Lockheed的公關報告已經給出從8500萬到1.5億間的好幾個不同數目,《時代周刊》(《Time》)於是做了深入的會計分析,發現實際上美軍的花費在跳動之後應該會穩定在2.2億美元一架,而且這是排除研發費用、實現量產效率之後的數字;Lockheed的數字遊戲基本上靠沿用多年前的老估計值並且排除了引擎、頭盔、塗料、軟體等附件而製造出來的(美國的製造業以製造謊言為核心競爭力,至少對Lockheed是切實的描述)。但是Lockheed的政治遊說力量已經大到不可能讓F-35被取消的地步,而且空軍和陸戰隊的幾千架舊飛機壽命即將屆滿,F-35是替換它們的唯一選項(海軍的F/A-18E/F還半新不舊,對F-35就完全沒有熱情),所以在延誤超過十年、性能因超重而大幅縮水(最近在不用新式傳感器的傳統狗鬥試驗中被F-16打得落花流水)、價錢已超過目標值三倍半的情形下,美國只能硬著頭皮繼續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i. z3 n. I, A9 I6 [8 f* I
, B5 y8 M3 y8 W7 j; y h5 C
其實F-35的性能缺失並不完全是意外,Lockheed和美國軍政菁英在計劃一開始就知道一機三軍通用會使得F-35的性能平庸。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冷戰後盟友們都在削減軍事預算,剛好可以用大家合作建F-35的藉口來消滅西歐的戰機研發和製造能力,並且為Lockheed開拓更大的外銷市場。為此國會還通過特別法案,禁止F-22的外銷,讓F-35成為唯一的選項。既然F-35主要是外銷機,那麼個別子系統的技術可以是極度先進的,但是整體性能卻不能接近F-22。反正技術分享只是騙顧客簽約的假話,事後可以賴賬;而且用外國顧客的錢發展出來的新銳子系統,可以用來升級F-22。沒想到Lockheed的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等等問題會如此嚴重,更沒想到F-22的短航程會使它在西太平洋無用武之地,以致害人卻先害了自己。目前F-35還沒有定型,卻已生產了100多架;美國最新的計劃是還要買2400架左右,盟友們(包括日韓)的訂單則超過800架。依2.2億美元一架來估算,美國自己在F-35上的財務支出還有5300億的購買費,現代戰機的使用費是購買價的250%左右,所以全壽命費用是1.9萬億美元,這是美國每年國防總預算的三倍。從共軍的觀點來看,F-35的隱身和格鬥性能都與J-20有代差,在西太平洋戰場完全沒有意義;看著美軍浪費三年的總軍費在這個項目上,實在是夢寐以求的好事。, g8 B: \4 \# }6 `) r
/ o* @# P f2 V" \7 \7 \. A
在大型飛機方面,美國有民航工業的先天優勢,到2025年為止,共軍以C919為載機的預警機、加油機和反潛機可以大致追到沒有代差的地步,在預警機的雷達和電子系統上應該還有很大的領先(NATO計劃到2035年才替換E3,即使沒有延遲,E3現在已經落後一代,未來20年只會越加落伍;參見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 ... USKBN0L51SE20150201)。不過共軍在現代轟炸機上是一片空白,未來十年只怕還無法完成與B-2同級的產品,最有可能的是開發出類似B-1B的超音速轟炸機,但是去掉可變翼,加入局部的隱身處理,也就是B-1的現代化升級版。這會留給美軍突擊共軍縱深的單向透明能力,是在推倒美軍支配西太平洋戰場能力的過程中的最大阻礙之一。美軍也認識到這一點,所以未來十年固然會浪費很多資源在沒有實際軍事意義的F-35上,但是還是會維持甚至擴張三個主要生產項目和兩個研發計劃以因應未來西太平洋戰場的需要;那三個生產項目是Virginia Class核子攻擊潛艇、Arleigh Burke Class Block III防空驅逐艦和Ford Class航空母艦,兩個研發計劃是替代Ohio Class的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和B-3隱身轟炸機。除了B-3之外,都是海軍的計劃,我們在下一篇文章再繼續探討。5 p. Y" m' v' x8 @+ u. P% _$ N
: d5 |; V8 a) e8 G: l, h# h! `- C+ T
關於B-3,基本上是縮小廉價版的B-2。原本計劃叫做Next Generation Bomber(NGB,下一代轟炸機),2004年開始,預計2018年服役,2009年被砍,改名為Long Range Strike Bomber(LRS-B,長程攻擊轟炸機),新預計在2025年左右服役,空軍希望以5.5億美元的單價購買80-100架。目前有兩個團隊在競爭,今年年底前應該會決定由誰得標。依美國軍工近年的表現來做樂觀的推測,這個計劃會延遲五年,單價會倍增到11億美元左右(因為已經有B-2做範本,超支、超重和落後進度可能不會太離譜;不過F-35也有F-22做範本,結果還是一場大災難)。如果能達到這樣的指標,美軍的採購數量應該不會被大幅削減;但是等到它批量服役,已經是2030年代,屆時VHF雷達的演進有可能已經能抵消這類飛機的隱身能力(目前只有龐大而且固定的HF陣列雷達才能對抗B-2和B-3;參見前文《雷達與隱身技術之間的矛盾關係》);共軍自己的版本在15-20年後也極可能已經實用化,所以即使美國的軍工業沒有把LRS-B計劃搞砸,它仍然可能是Too Little Too Late,而沒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