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无人及自动驾驶] 特斯拉自动驾驶直接撞石墩,

[复制链接]
小忧 发表于 2016-11-23 09: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州青年胡某驾驶着一辆特斯拉汽车行驶在上海迎宾高速上,开启了“自动驾驶”功能,在行经一处并道的隔离石墩时,车子并未做出任何避让动作,直接撞上了石墩,导致特斯拉车头严重变形,前轴也几乎报废。
据胡某介绍,“当时车子完全没有识别出前方的障碍,本来按照‘自动驾驶’的说法,至少应当做出减速或者转向的反应,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动作,就保持我设定的速度直接撞上去了”。
特斯拉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提出当时是车主自己接管了方向盘。“车主应该是在1秒钟之内接管了方向盘,并且踩下了刹车,但是并没有避免到碰撞。这是我在行车日志上看到的,但还需要我们技术部门去深度分析。”
涉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事故不只这一起。
5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特斯拉Model S车主在开启了自动驾驶状态下撞上前方转弯的卡车而不幸殒命。这是最早被披露的自动驾驶程序导致的车祸,经媒体曝光以后随即引发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特斯拉对于该事故原因的解释是,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当时没能分辨出前方卡车的白色拖车与明亮天空的区别,导致自动刹车未能辨识出障碍物而没有进行制动。目前美国的监管部门正在对事故的详细原因进行调查。
8月,中国一位特斯拉车主在北京五环路上使用自动驾驶系统时亦因识别问题遭遇车祸,但所幸只是发生车身剐蹭。
比前述提到的事故更严重且争议更大的案件要数2016年1月20日,京港澳高速河北邯郸段发生的一起追尾事故。
一辆特斯拉轿车直接撞上一辆正在作业的道路清扫车,特斯拉轿车当场损坏,司机高某不幸身亡。
高某的父亲起初无法理解为何儿子当时没刹车,也没有躲避。在把事故视频提供给专业人士分析后,高某的父亲推测:事故发生时,高某可能启用了“自动驾驶”功能。为此,今年7月,他把特斯拉在中国的销售公司起诉至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损失1万元。
但特斯拉在庭审后发表声明称,“没有证据表明Autopilot(自动驾驶)在事故发生时处于运行状态”,并称无论如何,Autopilot不是这一事故的“原因”,因为该技术只是一种“驾驶辅助系统,协助一名注意力集中的驾车者”。
经过几起事故,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遭到颇多质疑。不少车主指责特斯拉在营销宣传中夸大了自动驾驶的功能。而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被曝光的多起安全事故对特斯拉的品牌形象造成冲击。
媒体关注趋势分析
11月11日,浙江地方电视台发布了一条消息称,温州车主胡某在11月4日驾驶特斯拉电动车行驶在高速上时,开启了自动辅助驾驶,却没想到撞上了隔离石墩,报道称这次事故是公开报道的浙江省首例因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此事随后引发地方媒体的关注,《杭州日报》以及新华社浙江站等媒体对此事进行报道或者转载有关报道。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腾讯汽车、新浪汽车、网易汽车、搜狐汽车等媒体对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进行盘点,探讨该技术的成熟度,并联系特斯拉公司进行发声。
11月15日媒体关注度达到第一个高峰,媒体报道数量达到280篇,以汽车媒体和财经媒体报道为主。谈论此事的微博数量在10月16日超过190条。
随后有关此事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仍保持了一定的热度。
自11月11日至11月20日,“央视财经”“汽车之家”和“中航联创网”有关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贴文转发数和评论数较多。
根据“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新微邦”提供的数据,关于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话题,“36氪”“Fm93交通之声”“汽车洋葱圈”等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相关推文阅读量排在前列。
“新微邦”监测数据显示,在主流媒体中,对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这个话题,关注度最高的是腾讯新闻,占比15.17%;其次是一点资讯,占比11.24%;搜狐新闻占比6.18%,排名第三。
网友观点倾向性分析
随机抽取274名代表网友的观点评论归纳统计后发现,有27.74%的网友认为不能因为事故就否定技术的发展;有21.90%的网友认为无人驾驶技术不成熟;有17.52%的网友认为只是辅助技术,还是要靠自己开才安全;有25.18%的网友认为特斯拉不应将不成熟的技术当做卖点宣传;还有一些网友持其他观点。
不能因为事故就否定技术的发展,27.74%
网友“李云龙你开炮啊”:什么技术都是通过尝试才会发展,没有人乘飞机,飞机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子么?
网友“SomeoneLikeU02”:从事故率上看,无人驾驶要比传统汽车低很多。你不能一直盯着一个事故,就否定一种产业趋势。原始社会的交通事故最低,因为没有交通工具。
无人驾驶技术不成熟,21.90%
网友“美国5星上将詹姆思下士”:这货也不能识别红绿灯?完全不成熟的自动驾驶。
网友“女娲后生”:无人驾驶肯定会不安全啊,因为有三个缺陷,一个是遇事物躲闪速度不够啊;二是可能会被黑客控制;三是其制动系统容易出毛病。
只是辅助技术,还是要靠自己开才安全,17.52%
网友“蔡本家”:自动驾驶车不靠谱,人的生命没有保障。
网友“跟庄吃肉”: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一个看似智能的机器,你是不是傻?你要明白,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对你的生命负责,只有你自己会。
特斯拉不应将不成熟的技术当作卖点宣传,25.18%
网友“Student__CQ”:企业夸大宣传的情况非常严重,吹嘘“autopilot”是自动驾驶。介绍其“最应该在高速公路使用”“可以喝咖啡,处理下邮件”“有人睡觉也没问题”。特斯拉应当承担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
网友“勤劳的老鬼子”:真有吃螃蟹的人啊!一项并不成熟的技术被商家作为营销热点开始推广,无良无德,只是可怜了信任它的人。
其他,7.66%
网友“局外人Jacky”:特斯拉对突发状况总是处置不利,还是不够灵敏。
网友“托尼戴水227”:特斯拉就像飞机一样被关注,每一起空难都会被媒体大肆报道。
媒体观点分析
有报道称,关于“自动辅助驾驶”频频出事,即使特斯拉官方闭口不谈,但技术的不成熟性已日益显露,消费者的质疑声也一浪高过一浪。
自动驾驶的核心运作方式是依靠摄像头、雷达传感器以及激光测距器来了解感知周围的交通状况,并实时通过数据中心进行信息处理,遥控车辆利用控制中心的自动巡航系统、自动刹车、停车系统来实现开车、刹车和停车。
虽然特斯拉把“自动驾驶”的官方叫法更换为“自动辅助驾驶”,但是该公司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看上去方便又快捷的智能驾驶系统,其运作时的“阴晴不定”已成为业界及消费者的最大关注点。
央视《法治在线》栏目公布了中国首例特斯拉自动驾驶死亡事故案件,并报道称车祸死者亲属仅索赔1万元,代理律师称,起诉的目的不在于索赔多少,而在于对社会起到一定提醒作用,即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有缺陷,不要轻易尝试。
《都市快报》报道引用了消费者观点称,购买时销售员把“自动驾驶”当作最大卖点宣传,而冲着“自动驾驶”的亮点消费者购买了一辆特斯拉,但开启自动驾驶功能的爱车竟然直接撞向高速隔离墩,受损严重,捡回一条命的消费者质疑,自动驾驶真的安全吗?
公众号“封面新闻”则称,德国政府要求特斯拉在做广告时停止使用“自动驾驶”一词,理由是因为担心人们容易对该词产生误解,认为该功能将使司机在路上开车时可以不用再关注路况。而近日特斯拉利用德国特斯拉用户调查数据对此事作出了正面回应。公司表示,98%的受访车主都没有误解“自动驾驶”一词。
舆情点评
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导致多起交通事故后,该技术面临着一波来自国内外的集体舆论质疑。
特斯拉公司虽一再强调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不是“无人驾驶”,而是一种高级驾驶辅助技术,在开启状态下依然需要驾驶者将双手放在方向盘上。但这一呼吁似乎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的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小忧 发表于 2016-11-23 09: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故的受害者指责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项目的推广上火急火燎,将不成熟的技术当作销售的卖点。
实际上,从产业成熟度来看,特斯拉对于商用自动驾驶算是比较狂热,马斯克在2015年底就曾公开放话称,特斯拉Autopilot研发在公司内部拥有“超高优先级”,特斯拉只需两年时间便可开发出全自动驾驶汽车。特斯拉甚至还宣称要让Model S在2018年利用自动驾驶功能实现全美“召唤回家”。
而当时马斯克放出此番言论的时候,有人就对此表达了更多的担忧,因为完全的无人驾驶技术需要长期大规模的多形态路测验证并不断修正,像谷歌的大规模路测,而特斯拉要在两年时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一度被怀疑成熟度不够并可能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对于自动驾驶,不可否认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当下不成熟的时期还是应该谨慎看待自动驾驶技术。
目前,还没有国家的法律明确规定自动驾驶车辆发生事故时的责任归属。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当科技公司选择用机器来取代人做决定的时候,开发者就需要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天地一沙鸥 发表于 2016-11-23 09: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辛勤劳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4-11-15 13:43 , Processed in 0.0240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