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刊发题为《刍议大国空军战略转型期战斗力建设——由“歼-20现象”引发的思考》的文章,作者是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刘亮和储欣。文章指出“作为中国未来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隐形战斗机,凭借其优异的隐身设计和先进的航电、武器系统,歼-20足以抗衡出现在中国周边的任何第四代战机。”文章说“歼-20的诞生打破传统作战模式,宣告跨入隐身时代。与苏-27、F-15等第三代战机不同,四代战机不仅是一个突破防空系统、打击敌人的平台,更是未来网络化空天作战的一个重要节点。目前军事科技的发展进步,很有可能彻底改变现代化战争意识形态和交战模式。” / ~% w& M9 u' Y* }
( ~0 J: @# l9 W, n, ~
+ q" k3 I2 w4 m& M1 L& g
, z9 \7 z8 S- \9 W% H$ ~, {( R, N( R, m, ]6 G4 I, I
全文如下:
( v" g3 E: g& U! G( }! ?: c! E' z
- Q) x+ J, O- j% r0 V! Z$ x 刍议大国空军战略转型期战斗力建设
3 `/ e" J. t% U- a7 X4 c/ D; ~: U' M( ?; q: @9 b
——由“歼-20现象”引发的思考 + x0 R( Q" g( ?5 z
( q/ d( l! w( t# [) _+ q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刘亮 储欣 4 Z9 ]$ _' m; E) O1 f
3 X5 t; E8 {, u; T% Z
导读 , P2 C/ H( [. Q( O% n" @5 s) l* m
( M4 R3 \+ Z; ~) a' V2 [. B- E 11月6日,第11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落下帷幕。较之以往,此次航展的规模空前宏大。据不完全统计,航展吸引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厂商参展,展出了包括飞机、雷达、导弹在内的60多个型号900多件现役武器装备。动态演示方面,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以及英国的“红箭”、俄罗斯的“勇士”和“雨燕”等飞行表演队进行了精湛的队形变换表演;静态展示方面,我国自主研制的200吨级大型多用途运输机运-20成为焦点,多次展翅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的轰-6K、空警-500、歼-10B、运-9、直-10K等也一一亮相。
$ d0 a/ p$ g0 ^9 K1 c4 ^$ A8 U# ]! |( R4 e/ s& X6 V4 ]
这次航展以开放的姿态、大国的气魄展现了我国现代化空军的实力,全方位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威慑力。其中,我国自主研制的第四代战机歼-20无疑是此次航展、乃至今年军事新闻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首飞成功后,歼-20的发展动向持续引发国内外媒体强烈关注。今年10月28日,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在发布会上透露“黑丝带”歼-20将在珠海航展上进行飞行展示的消息,更是让无数军迷心潮澎湃不已。这次航展中歼-20以雷霆万均之势亮相于公众面前,虽然飞行展示不到2分钟,却将引领亚洲20年“隐身时代”的风骚,其穿越云海的犀利身影和撼动人心的轰鸣,必将成为无数人一生难忘的回忆。
5 ~5 X& @$ |1 D) O% v4 ?
' j; G5 w3 O4 [4 {6 I 重温发展历程,“歼-20现象”从何而来
* J% d) Y* N( l- l V
: w, v9 o. \0 b, p* [( ~! P 歼-20虽然在2011年1月首飞,但近6年来,只要有相关报道,就必然是互联网上各大军事媒体的头条。歼-20的每一步进展,也都近乎以“直播”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歼-20不仅是中国军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对它的报道也是中国互联网媒体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堪称“歼-20现象”。 / z! V: o1 Q _# w3 W3 g
; h1 T/ N& R$ p& u0 u i 歼-20的“火”是有原因的——早在2006年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首次公开了歼-10战斗机相关信息,而仅过了4年时间,歼-20就横空出世,这种“跨代”的喜悦出乎每个人的意料。更重要的是,歼-20的出现打破了2009年美国人所谓 “中国2020年前不会拥有隐形战机”的预言,破除了美国人在隐形战斗机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让中国人看到了在军事技术尖端领域赶超美国的希望,也驱散了很多中国人因为银河号事件、驻南使馆被炸、南海撞机事件等长期压抑心头的那一片阴云。20年前,当中国政府和企业代表怀揣中国人辛苦挣来的外汇在欧美四处奔走,西方人曾傲慢地说,航空技术,不会卖给中国人。而日前,空军司令员马晓天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歼-20暂时没有外销计划”,点燃了无数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1 z6 q* M7 g& G
, W7 G$ C' \7 P' O8 q 中国空军的艰难成长,跟这个国家的艰难复兴一样,充满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坎坷和挫折:1996年第一届珠海航展,国内外参观者好奇地打量着被军迷称之为“小强”的强-5战斗机,那时它已经超过40岁,性能和技术饱受西方媒体诟病,甚至被指是“东拼西凑”出来的飞机,同样大龄的还有被中国“改出血”的歼-7系列,撑场子的只有被称为“空中美男子”的歼-8II(西方一些媒体曾戏称它叫“和平鸽”)。不久后,在老式飞机的修修补补之间,一架叫歼-10的陌生战机图片在各大论坛传播。争取到研发歼-10项目的是老人宋文骢,被人挖苦为“5分钱就想上长城”。但是他带领同事坚持突破技术瓶颈,最后将自己的生日改成了歼-10首飞的日子,“大国重器,以命铸之”。同样伟大的还有歼-15的总负责人罗阳,在歼-15一飞冲天、举国欢腾之时他却猝然离世,用51岁的生命诠释了航空报国的强烈夙愿。 5 o; z# P, m9 Y& g8 r' L- G
/ R9 C U, N6 F
每一代歼击机的发展都背负着时代的使命、人民的期待、民族的情感,“歼-20现象”就是在国防工业艰难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行文至此,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在歼-20飞过珠海的天空那一刻,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着大屏幕热泪长流了。 " W5 N2 D" d! T) O/ I: ?' f/ \5 @/ a
; w5 M( G. Q1 o4 _
9 t9 C; o$ }$ i a' S* L
L3 j3 K3 J, v. v/ g5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