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明报- ~; b' a a$ f- A
' F. u; c2 S& L1 j! o* V W I摘要: 美金汇价高企,加人放心在加国境内消费,不少商品比起南邻美国更为商宜。图为士嘉堡一个主流商场一店内迫满了客人。(明报记者摄)加元兑美金汇价持续走低,消费者或许以为入口货价格将暴升,但有媒体的记者发现,酒类饮品、汽车和音响器材等在加国的售价,竟比在美国的便宜,最夸张的更平足一半。
* s0 l. }+ E {1 f8 b) M2 F* F- _7 P- }, \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一名心水清的记者指出,以Boss Wave音响为例,System IV型号在加国卖649.99加元,但在美国的售价则要599.95美元,相当於838.41加元。本田Accord Sport型号汽车,在加国售30,864.25元,但是在美国网站上列出的售价则为25,975美元,相当於36,285加元,两者相差高达5700加元。& U, x5 N% Z" X9 h0 Y7 Q& ?
% y O5 `; P' ]还有一支美国加州酿制的红葡萄酒,这支酒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政府商店卖34.65美元,完税後37.76美元,约为52.77加元。但同一支酒,在安省LCBO只售25.95加元(包税),比美国价格平足一半。LCBO职员获告知价格差异後,表现惊讶,因为他们早已习惯收到顾客投诉,指店内的货物价格比美国的高。
0 L" }7 d4 Z4 m8 }6 @! s4 S/ r8 ?3 _" q0 c2 E% l4 @" X! d/ m
在几年前,加元与美元接近1兑1的时候,同一件产品,在加国的售价有时竟比在美国高出三至四成,这种近乎「抢劫」消费者的行径,生产商却将之解释为「两国市场有别」。加国参议院一个委员会曾研究价格差别,一如预期找不到此现象的成因。
4 j8 a( I3 X$ w7 ?* a
3 Q& y+ d) a0 D; T" hCBC分析指,制造商在加元好景时,「见风使尽利」,因此现在加元汇价低迷,却不能大幅加价减少损失。若果本田的Accord Sport型号汽车从30,864加元,突大幅加价至43,000加元,在加国这个家庭债务高企的国家,销情可想而知。
4 r- P: E% ]# ?4 k; c
7 t4 U+ i. ]) J7 I" j4 q2 c( O凡是皆有例外,像航空、电讯和农产品这些较封闭的行业,享有更多自行定价的空间。例如公众在购买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机票时,都要多付一笔「航机附加费」(carrier surcharge),但这只是以前的「燃油附加费」(fuel surcharge)改头换面而已。两张前往意大利的经济舱机票,附加费约为1,253.04加元,总价格约为3,316.44加元;但当中有一项收取242.44加元的「税项、费用和收费」(taxes, fees, and charges),这又与上述的附加费不同。5 G9 ^1 y3 E7 @
3 ?9 ^/ R0 d. e
CBC向加航查询为何在油价下挫时,加航仍收取高昂的附加费,加航发言人回覆指,公司大部分支出均以美元结算,需由乘客承受差价。
7 m* X; X) o0 j! d* H
& J/ {6 y+ |: p$ }但是哈利法斯一名学者Gabor Lukacs指,真正的原因是业内没有足够的竞争,「这不是一个自由市场。」他曾多次成功控告加拿大运输局(Canadian Transportatio Agency)的航空业政策。
7 X% J( X) E4 k2 {1 V' m, f: T/ ~2 W/ _8 x
加拿大消费者协会会长克兰(Bruce Cran)则认为,加国消费者现时享受的价格差别,很快结束∶那些在过去1年多已入口的货物,仍可保持低价格;但约1年多後,汽车和电视等的制造商将推出不同的产品和价格组合,或改变费用的名称,令消费者难以直接比较,制造商更容易加价。他不认为政府会采取行动保障消费者权益,形容加国在这方面表现「差劲」。
' c( |3 j4 J) n3 G0 H: j7 @
- U" h. k. Q7 i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