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2月23日刊文称,近来外界对中国核武库的关注令人欣喜,尤其是北京正在测试射程达7500公里以上的洲际弹道导弹。举例而言,日前知名学术刊物《国际安全》发表的一篇文章对中国的核武器做出了新的阐述。麻省理工学院专家菲奥纳·坎宁安和泰勒·弗拉维尔的这篇文章为何如此特别?因为作者深入分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北京最终放弃其“确保报复”(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一旦受到核武器攻击有还击的能力——本网注)的长期核战略而采取作者所说的“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那么这“将是对未来美中战略稳定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3 J) f# Z8 T9 Y8 S2 ~, r
u; R) P& ?- `( {6 E. u以下是这篇题为《确定“确保报复”:中国的核姿态和美中战略稳定》的文章的四个要点:! E9 n/ \0 S8 {6 J6 ~/ S
+ c) ~3 {0 T7 {" a1 d% r! p
要点一:披露中国当前的核姿态! E1 G6 j3 ?# T
9 \& g9 {0 a. Z“大体上,中国谋求维持在承受敌军第一次打击后最低限度的核威慑能力,而且能在中方选择的时间和地点展开报复性打击,并对敌军造成有效损害。中国已建构了自己的核力量,能展开规模或大或小的多轮报复性打击,而非在单一的大规模报复性打击中消耗全部的核力量。因此,自1980年以来中国军队部署的重要原则一直是严密防护和重点反击。严密防护指的是提高核导弹部队的生存能力,确保实施核反击的力量;重点反击指的是实施核反击时,对敌军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核报复。”
; k" h2 x% Y, [5 C: l( s1 J: H, f7 V; H. Z# e! e7 R& q
要点二:中国担心美国的导弹防御4 b0 n, }% s, k2 i
. z$ a3 Y9 L4 R; { d
“中国战略界将美国研发和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视为对中国核威慑能力最严重的威胁。中国分析人士认为,部署预警系统和拦截机给予了美国抵御中国核导弹的初步导弹防御能力。”2 a R" n% D4 C
- Q6 v& ]0 d+ O1 M5 D. Y要点三:中国核姿态的未来; q. O$ K* {2 P9 F4 m
- @% a' P; {+ D“中国对美国防御能力的担忧很可能进一步凸显中国在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方面采取模糊的态度。2005年左右,围绕着是否继续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中国国内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 E8 d7 d* ]+ I8 S8 {1 Q
# E- O/ e- H& i7 h4 p作者认为:“中国不太可能改变自己的核战略。中国核战略的基础仍是谋求能展开报复性打击的精干、有效的核能力,以阻止对中国的第一次打击。因此部署二炮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增加导弹数量,以确保足够数量的导弹展开核反击,并提高目前核反击的有效性。”3 [& T+ l6 z2 G+ g2 R7 m: O; z
* g+ p4 F9 W v, k) T5 @) a, f要点四:中国核模糊可能使与美国摊牌变得危险
/ z) v. ~$ f# d1 K/ G6 i/ r
$ R8 i/ q* W0 I/ v3 T; V“中国将继续保持‘确保报复’的核战略,拥有小而强大的核力量,以避免冷战军备竞赛的浪费现象。但为阻止美国对其核力量的常规攻击,中国采取在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上的模糊态度,这可能使未来美中危机变得更为危险。中国似乎乐意接受这种危机,因为它对美中关系危机稳定的评估较为乐观……即便中国分析人士正确评估了美中突发事件的核风险,但他们的乐观是无根据的,因为美国对此并不持乐观态度,而且中国很可能低估美国对潜在危机的风险评估。”: V" x5 x; F$ C( Z1 M
% O/ w/ p: [/ n( C.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