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局七:区域融合渐成潮流
: M% w* S- ]* A, `9 N* ?" J$ P) V" m, f, P+ M7 O% {! [
虽然行政区划限制、画地为牢、地方保护主义等区域分割现象仍然存在,有的地方还很突出,但区域融合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渐成潮流。新一届中央领导正在着力推动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就是明证。% m: y* D& }8 X) J) e% V
2 U2 Q% |2 n9 n% x0 m3 s$ n
此外还有黑龙江的哈大齐经济区、吉林的长吉图经济区、辽宁的沈阳经济圈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河北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山西的太原城市群、山东的半岛城市群和黄河三角洲、长三角、安徽的皖江经济带、浙江的环杭州湾经济区、福建和浙江的海西经济区、江西的昌九经济走廊、广东的珠三角、广西的北部湾经济区、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的武汉城市圈、河南的中原经济带、新疆的乌昌一体化等。这些区域之间的产业合作和产业转移越来越多,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环境治理的联防联控也越来越多,交通通讯的联接也越来越加强。2 S- ], V7 V. f+ j4 S
, C1 N! `. i7 g- d0 j' w! P
变局八:“人才红利”正逐步取代“人口红利”8 ]' q q! T& C) J, A3 S
7 F5 l8 [7 ]/ m+ f- |' t 经济增长与一个国家的劳动人口增长密切相关,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关键比较优势之一就是廉价劳动力,众多的研究者都认为人口红利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超常增长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9 i' f8 e- U9 ], ]+ }
) t6 c4 z6 B& Y) r& Q2 c. v/ m 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力的投入以弥补初期资本稀缺的短板,其背后的故事是过剩的农村劳动力供给。
- x$ }0 K f; l; Q4 E7 z% R' {" x0 O9 X9 `5 U' \
但 30年过去,随着中国的人口不断的老龄化,中国正在失去这一最大的优势,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数十年来首次下降。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仅增长 0.1%,几近停滞。农民工“正在从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转变”,所有的研究者都在说中国经济享受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正迅速消失。
. H# z; I# L0 U: n; ~( _7 W' J5 D1 ~8 G4 S5 ^9 T/ Z
面对挑战,尽管不少电子企业已经开始向机器人生产转型,但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大量用工需求无法用机器人替代。( h! j- S, T1 @+ ]4 \
1 y5 B8 n9 q/ h. G% D" x2 m
随着劳动力供不应求时代的来临,企业人力成本的上升趋势已不可逆转。随着老龄化加速,接近2.8亿的农民工总量增速已持续四年下滑,并呈现高龄化趋势。
8 Q0 Y! f2 I9 @2 W }$ M* m, b/ d2 D$ _
另一方面,当前全社会的抚养比达到36.2%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未来35年里,中国的抚养比还将一路攀升,2050年中国抚养比将达到63%。
: F% j$ ]% z0 O$ q9 x2 I B8 y( A. J
/ |: B$ T2 z, |- I7 w( u 其中,老年抚养比将从当前13%提高至2050年的39%。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丧失,更预示中国社会未来养老的负担将加大,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是抑制需求的重要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动将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 j6 W" r) U. |
- e* K9 O2 H+ h# s 而这些老年人必须由不断减少的工作人口来支持。这对中国社会将产生三个方面影响:: i3 x5 t$ I- _' A# \+ U
) ~ m% n$ x! R
首先,人口老年化问题加剧导致储蓄率下降,不利于资本深化。早在2000年开始,中国65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7%,老年化社会的来临。
) |+ }: F, q) h; _/ e6 c
3 t a8 m2 l5 Z1 Z4 G 人口老年化意味着社会储蓄率下降。按照经济学原理,随着人口老年化问题的加剧,一国储蓄率下降。2014年国内储蓄率48.8%,2010年储蓄率为50.9%,未来储蓄率还将随着人口老年化而进一步下滑。- @( K" Z9 X9 w$ r
: f4 ]5 W4 m; U' V+ s+ M& } 其次,加剧社会债务负担,拖累经济增长。未来养老负担的加剧将迫使更多的资金用于养老支出,从而加剧国家债务负担。
/ z$ S& }- K+ D: a' u9 b1 h, B
; U( _4 `6 a u7 G3 z, f 最后,老年化社会改变中国比较优势,加大宏观经济不稳定性。过去中国制造一大优势是成本低,主要是劳动投入低。这种状况正在改变。" \! E! r1 N3 A5 I& g$ a; G8 @
. S: ~( U9 ^- o+ M: O/ ?4 ?6 [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粗放式的增长转向集约式的增长。在理顺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道路后,政府在培训技术配套上也要大量投入,工作效率的提升也将是未来红利释放的重要突破点。
9 Y' N) | W, [- B8 x. f
" x( w3 V/ y* E: P 无数的例子证明,人到了城市就会变得聪明,善于学习,并不断增加对自身的人力资本投入,这会大幅提升有效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2 y2 q& V, _. W" L$ g7 w
, C) g1 e- f; m% T- y% C$ x7 h
根据教育部预计,到2020年时中国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目前的12.4年提高至13.5年,而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则从9.5年提高至11.2年。, P G" I$ c- @2 ]4 P
" G$ H2 u; ?8 b 假设教育回报率回落至相对保守的6%,那么,教育水平提升带来的劳动效率提高将导致中国的劳动投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平均每年增长1%。6 k) V' Z$ C% Q8 n
' R, }# ~& V( A! q; G 变局九:绿色低碳发展日益强化: V6 z7 p; L& ~
2 r6 i {- o2 S! n, C6 x" t+ C% z 改革开放前期,我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二十多年后,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大,故自“十一五”开始我们将资源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
/ ?- u* |2 A% u+ h5 X( m/ D1 {5 Q! o
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雾霾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颁布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提出了大气污染、水污染行动计划等,并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8 P7 K5 T5 ?" {5 K
9 }0 _( d5 }$ h& D* T: Q3 t 可以说,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中国的新潮流。初步估算,“十三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叠加总量可能达到峰值。1 |: B9 K$ n- `, a
/ G: r) c+ {+ r 2015年1—9月份,单位GDP的能耗同比下降了5.7%,2014年这个数字是4.8%。也就是说,随着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变化,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在不断下降。通俗地讲,“经济黑色的部分在退,绿色的部分在加强”。
, K& `( m% G/ ?( |8 n2 R5 z) y" P, g6 L2 i/ q$ M! J3 l, K1 d! O
所以说,过去五年是中国经济以速度换质量的过程。发电量和GDP增长背离,煤耗的下降和发电量的背离,都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悄然发生转变。5 U5 ~1 x% i/ }
. F, l9 _( }9 w+ S% N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低碳绿色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我们到2020年,碳排放要达到均值。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显然是非常必要的重大选择。此次将绿色发展作为五中全会五大坚持之一,绿色低碳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 Z+ O' ]" n5 n% u( p- t5 q& R
: b( ?2 E. x' W7 ]/ \4 U# m5 x, K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表示,“目前是水环境保护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战略相持期,经济和环境会遇到双重风险。环境保护也将在各种压力形成的夹缝中前行,艰巨性前所未有。因此,为了让环境保护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必须建立科学、稳妥的发展战略。”
: c) S# Q$ u; w* P& H/ G3 {9 K- P, q; E0 y l8 H3 Q6 A
根据,今年8月12日,国务院发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环保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超过1400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338个地级城市可实时发布空气污染物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