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1分钟注册发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加拿大] 貌似先进的加拿大养老系统还远不如中国

[复制链接]
渔人 发表于 2015-11-13 09: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 戴伊玛  不久前看到一个消息:全球最佳养老地排名加拿大不幸掉出前十。接着的解释是:在第一次养老品质调查报告中,加拿大排名第9位,但因为此次使用了不同的评估方法,所以二者没有可比性。据说,该经济学人智库机构对全球80个国家的临终关怀和养老系统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还包括将中国列入全世界最不适宜养老的第十个国家。
8 r) @& b# n1 k想不明白该经济学人智库机构究竟如何研究、又如何得出的结论。通读了全文,发现本次评比侧重在临终关怀,这太可笑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从出生到退休,约需60年,从退休到需要临终关怀,大约还有20——30年左右的生活时间,对于真正需要临终关怀的人来说,慢的几年快的几个月。可见,临终关怀在人生中占了极小的比例,以临终关怀为依据评判一个国家养老系统的优劣,太偏颇,缺乏可信度。
# K5 g# r  F5 L0 B4 c$ [  B! s% U( w% B; N. L
) {( ^: h8 w( L: V# f) O( ^. B

6 G( Q" J/ b, C$ T% ?中国退休体系明显优于加拿大8 m& E! P1 H( n8 @# d6 e2 v! I) u

2 K1 e  x* N9 w& h- F, {我认为,适不适合养老、老年生活品质的如何,要从退休开始算起。在这人生最后约30年的夕阳红阶段,人们生活的品质好坏、自我感觉幸福与否,才是最能说明这个国家是否适合养老,而绝非临终前的几年或几个月。从这一点讲,中国退休体系明显优于加拿大。5 Y1 }$ y- S0 r! T# A0 r' Y
8 a+ r- x) u  A) @/ S) O% S6 G: H5 g
众所周知,如今中国仍然是男60岁女55岁退休。进入养老阶段,而加拿大男女平等都是65岁退休。仅从退休年龄讲,中国人开始享受自己的自由时光就超出加拿大人5-10年,这提前的5-10年拿到养老金、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每一天都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H0 J+ H: G" B  @5 c

$ o( }. `( D5 [/ E# T说到中国,广场舞和购买力极强的中国大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名牌,而她们的主要成员,就是退了休的群体。当“你是我的小苹果”响彻大江南北、甚至伦敦街头的时候,当各国的大超市、名牌店举著欢迎牌笑脸迎接中国大妈的时候,你不会怀疑,这是确确实实的、幸福的老年时光。
$ I7 _4 n6 J1 J
% t2 u+ R. h, c$ s/ J. M. M本人经常去中国,也会出差或去旅游,在车站这样的集散地,人流中海漂、北漂流动的打工者确实占了相当的比例,但同时你也很容易地发现一队队兴奋的、脸上抹不去岁月痕迹的中老年人旅游团。特别是在节假日前后的旅游淡季,这样的中老年旅游团随处可见,他们常常是夫妻携手、或老同学、老同事结伴,前呼后拥的十分喜庆。
2 g7 J: u& i6 T' v0 D0 f+ X' z* Q
! F8 A+ s; q, x去过上海虹桥车站的人都会对那偌大的候车大厅留下深刻印象,不知道有没有人比较过那是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候车厅。还有北京的几个车站偌大的候车厅总是人头攒动,给人的感觉是:无论中国建设多大的候车厅,永远跟不上人们出行的需要,不分节假日都是人山人海。' L+ \" D$ \* R7 D
8 l. I: n( v5 `6 e& W% P% D, P
我9月上旬跟着一个旅游团去了西藏。团中成员都是到了拉萨才彼此认识,团员中有四个是中学时的同学,11人是一个公司的同事,一对夫妇加俩个女性好朋友,全部都是刚退休不久的闲人。从交谈中听得出来:这些人已经去过很多地方,西藏行程还没有完便开始策划下个去处,可谓马不停蹄。不是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了吗?不错,50——60年高出生率的那代人逐渐融入到退休大军,而退休人员正在形成中国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最大群体。
+ Y* `+ [" F0 I. w1 ]  w  T/ I" P& R4 H
反过来再看看加拿大,人们不难发现那些已经步履蹒跚的老人仍然战斗在超市、机场等大型场所,“加拿大空奶”也成为一道风景。如果真有人说自己“就是喜欢一直工作到65岁”,以我小人之心揣度: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有钱去消费风景、去享受阳光、去和朋友躺在沙滩聊天是怎样愉悦的情景。" s8 i7 r, }4 I# x  m; k1 m

; l; ^, m! h8 G% n( a我同样也了解加拿大人,我就生活在他们当中。他们许多人从来没有过护照,多数人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周末去教会,利用假期探亲或结伴到周边旅游,有钱人每年的假期多用在去美国休息。除了政客,普通百姓甚至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而在跟他们聊天中总能感到生活的压力山大,也是掰着手指计算退休后的生活。7 {+ G7 a: k$ e% C! W( p: {2 W

- Q* C0 b+ E) {6 s1 I$ a2 l临终关怀太虚伪
  _- v4 ~) w/ F3 s- R5 w% ^1 C. [
4 R6 a! f; q: A/ F那么让加拿大人引以为傲的临终关怀又是怎样的呢? 我看到的、我感觉到的,就是一个字:虚伪hypocrisy。
& w6 X& b3 A% Q' W! l1 I& T" G' x. j/ F7 U' c1 o
我人生最好的朋友 Brian Watling 在与癌症搏斗了21年后,于今年4月10日去世,我陪他走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从他去年10月份在北京复发起,来自加拿大医疗系统的声音就是:你快死了,你要安排自己的后事。没有鼓励、没有安慰,在讲话的人脸上你看不出怜悯、慈悲,全然一付此时他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鲜活的生命。- N8 D% `7 o2 s5 W& F7 I

1 x5 j4 a! Z- s4 y! V: ^
1 @6 Y( U  e% n8 G1 E6 z
9 b& P4 C' [2 T/ N) B6 c7 U9 y加拿大Brian Watling 去世前一周 留给我们最后的微笑9 I7 Z/ i  F4 Y* r8 [0 a+ A6 ^' [) s
3 G* Y7 h" t2 n4 Z; Q9 f: s3 V! g. }
当然,用药物麻痹减轻疼痛还是要做的,护士每天家访探视也是有的。但当护士们家访时她们关心的只是:病人各项指标距离死亡还有多少日子。Brian 在去世一周之前状态看起来还很不错,吃喝拉撒睡都挺正常,每天上网、接打电话、见朋友家人聊天,他和我都相信他能够好起来 4 N- c: S* C4 A2 N. O
- z  `1 Q+ g6 ?& D
但每当我试图从医护那里了解Brian 的病情是否有好转的时候,从不同人口中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不可能好转。而讲这话时他们毫不回避病人!最病态的就是他的家庭医生,那些日子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每天打电话给 Brian,还总不忘告诉他:你快死了。
9 @# ]8 Q; ^( e. b) B, g) x6 }  j/ l; x1 Q' n/ k* c. I
我不确定我朋友 Brian Watling 是否加拿大引以为傲的临终关怀受益者,因为我没有看到他从自称训练有素的专家们那里得到鼓励和安慰。
/ p+ S) z( F/ ~# r' U- s/ Q) L5 n* o# o( A) w+ K" L
这让我想起在中国看到的一部描述中国医生生活的电视剧,里面提到美国医生E. L. Trudeau 的名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针对晚期肿瘤,医疗干预的目标是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质,让病人比较愉快和痛苦较小地面对死亡。如果以E. L. Trudeau 医生的话作为评定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那么中国医生一点不比加拿大医生差! }9 A5 Q9 c0 i) N7 n% J. a
2 K5 T7 J$ l# J# i3 A1 W2 i#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流浪子 发表于 2018-11-27 06: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1分钟注册发帖

本版积分规则

重要声明:“百事牛www.BestKnew.com”的信息均由个人用户发布,并以即时上载留言的方式运作,“百事牛www.BestKnew.com”及其运营公司对所有留言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论只代表留言者个人意见,并非本网站之立场。由于本网受到“即时上载留言”运作方式所规限,故不能完全监察所有留言,若读者发现有留言出现问题,请联络我们。

Archiver|小黑屋|百事牛

GMT+8, 2025-8-24 06:43 , Processed in 0.0224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