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1月9日刊文,原题:习马会获国际社会高度肯定 成两岸长远和平基石 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完成历史性的会面,国际社会高度肯定,成为两岸长远和平的基础。此事看似突然,但也是必然。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新加坡为催生此刻,都做了20多年的准备。作为东道主,新加坡获得了两岸领导人的信赖,从汪辜会谈到“习马会”,成了一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历史之路。6 E5 m- ]& B7 V) s" m Z/ ?
* [8 m1 ~% H/ j# |- y0 v1 K' [- @
这里放一张照片,是1997年我和《中国时报》总编辑黄肇松先生(左二)专访李光耀资政。更早,在1993年辜汪会谈前夕,我和黄总编辑首度专访李光耀,当时全世界对于两岸首次高层会谈,均予高度关注。李光耀透过专访,向全世界表明新加坡的立场将是“不偏不倚”。( r j- U( [2 o. z q( a
1 L: Q P. X* W! B" w( [$ D 尽管如此,李资政仍针对两岸关系提供个人见解,他用语浅白,道理清楚,说话中气十足。譬如,他说,中国大陆10年后会比现在更强大,两岸现在对话,或是 10年后再谈,哪个对台湾更有利呢?他还表示,要找出两岸能够具体合作的方式,或者落入彼此冲突的深渊,两岸必须做出决定。这些话很容易懂,但台湾人越来越听不下,今天回头看,这些话其实充满了智慧。
5 U; t' B+ z `1 a5 q" e, p% X% t9 {6 p, o+ W6 L) O
) b7 l3 Y: O* p5 J6 P# E5 h
1990年代,我们不仅专访了李光耀资政两次,还制作了新加坡国家专刊,几乎访遍了主要政要,对他们有切身的感性观察。
+ l% ^* Y5 w# T7 _3 g# L( _/ y' [9 u( }# _" t, F: u
譬如,刚从政的李显龙一开始讲话口气颇大,政治修练还不到老爸的功夫,一副年轻气盛的模样,但如今经过30年的政治历练,表达能力已是进退自如。' ^1 {4 z; b, V! G; { R. f
- s% h2 o& W$ c' \4 b! A 新闻部长杨荣文充满了人文理想,他提到日军占领新加坡时,对抗日华人的大屠杀是预谋的,而且新加坡动用政府力量对这段历史作了透彻的研究。杨说,日军的杀戮部队是由台湾岛运送过来的,而且一到就开始“大检证”。抗战时期,新加坡是海外华人支持抗战的大本营,他们的历史情感几乎跟中国人没有两样。1 o6 F3 R1 V4 O& W
) d3 u( z1 L7 I' E
至于教育部长张志贤一点都不像做官的,话说两句就很亲切,仿佛我们是高中同学。
- {6 S9 f. h- U1 Q* G- w, g2 A1 h
4 j0 V4 x3 Y! }) v# E 新加坡的教科书清楚记载着主要人口是中国移民的后代;他们的民族英雄是抗日136部队领导人林谋盛;日本投降时,他们大游行时高举巨幅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当时海峡殖民地华人持的都是中国护照,尽管这都是历史了,但说明了新加坡人如何走到今天。
( ?8 ^5 c- c6 s8 K8 ~
6 c1 \" S# ~4 k# L) q$ H 基于这种历史背景,新加坡执政者很了解两岸的情感状态,新加坡华人包含闽南人、闽北人、广东人和客家人。因此,李显龙指台湾的政治是“不同的方言团体的冲突”,他们自己也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地处于马来人世界中,激发了华人的团结。: X* h/ L5 e+ s: _$ h
7 r9 u9 L. |: m3 O0 L* z" E 无论如何,他们了解两岸,知道如何处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因此作为东道主,获得了两岸领导人的信赖,从“汪辜会谈”到“习马会”,成了一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历史之路
7 D( Z% |1 y+ _1 `) a; N/ ]4 P4 |0 U; s5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