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新闻来源: 多维新闻 美国与俄罗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尽人皆知的事情,而且这种矛盾还在继续激化。整体来看,作为当前独一无二超强国家的美国占据上风,而且保持着对中俄的压力和攻击,即使中俄两国联起手来一时之间也难以挽回颓势。不过,处于同一态势和“阵营”里的中俄两国的各自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0 }4 z* S% p9 V' W/ w
! {& x* w6 W3 h5 I9 m5 Y+ ?* |
3 t6 U8 y/ E1 a, |# [1 C# _2 {
. j2 R* G: N+ P( n( G: }+ g: ~3 C
5 r/ ~5 p$ P9 c$ X6 T8 M# ?; t* w/ |3 L, l5 Z+ H
很多争端发生时,中国都采取这种韬光养晦的隐忍态度,也确实收获了很多战略红利
2 k; i/ _: Q3 g+ h
: w, I; X: [6 G3 T2 r2 W1 w; V 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吞并克里米亚、空袭ISIS,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其大国不容侵犯的强硬态度,同时对于捍卫其国家利益也会起到长期的正面作用。相比于俄罗斯的主动出击,中国对美国屡试不爽的挑衅行为反应十分克制,尽管新领导层上任后的外交姿态已经比先前强硬了许多。通过对比才能发现中俄做法的不同点,也能发现其优缺点。
) _4 b- T" T. v+ `% i g8 s" f. q/ W, ~) G+ m
俄罗斯向ISIS动手之后,普京在国际社会特别是中东收获极高的人气,这对于俄罗斯国家地位和形象,以及限制ISIS蔓延至俄罗斯都具有积极意义。再加上之前俄罗斯在乌克兰系列事件中的强硬表现,有效阻滞了美国的战略挤压,巩固了自身的国家空间。此番大国较量,美国罕见地遭遇了“失败”。这是亚欧大陆西边的情况,而该大陆的东边则是另一番场景。* ^5 \; @: }& |
. ?' ?2 |+ w' [' ?2 z. P
近日,美军计划派军舰进入中国南海的人工岛礁12海里范围内。有分析认为,其动机是华盛顿在叙利亚输给普京一局,奥巴马可能是想在中国身上找回一点面子。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的要求,美国力量重新配置和倾斜,以及中美两国强弱立判态势的具体表现。不可否认,美国的战略调整确实对中国造成了相当的麻烦,或者说是加重了中国目前所遭遇的困难。这种风头之争,虽然看起来只是“面子”的损伤,但是其背后所代表的国家能力和形象问题,对于当下中国“一带一路”所代表的对外战略也是十分不利的。
$ I+ e p& [2 n! s2 ]+ [% m& O! p9 o) u0 T
面对逼迫和欺压就应声反击,俄罗斯的做法是一种直接和现实的反应,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与俄相比,中国的顾虑和谋算就多了许多。中国改革开放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这几乎已经是一种众所周知的事情。“韬光养晦”有“待时而发”的内涵,这与邓小平对一些领土争端留给后代人解决的态度一致。其背后隐藏着的一条逻辑是,当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做一些原先不适当或不能够做到的事情。$ E1 r% f G# n& [) e" R# }, U
. s0 s: g2 U3 q. f
所以在很多争端发生时,中国都采取这种韬光养晦的隐忍态度,也确实收获了很多战略红利。然而随着中国实力的增长,或许已经日益迫近“韬光养晦”所自动设定的目标值,那么就很容易被与中国存在争端的国家产生威胁和恐惧心理,并随之产生警戒、疏远、制衡的反应。不止如此,中国的暂时低调的目的也几乎已被看透。而且,后者越是理解这一点,越是会对中国现在的隐忍感到担忧,从而进一步施加压迫或挑衅的力度;或者是认为中国会继续隐忍而变得有恃无恐、肆无忌惮。因此一些国家产生了提前捞一把的投机心理,使中国蒙受了相当的损失,比如越南、菲律宾等国抢夺南海诸岛,将占领事实化,再比如美国西边“受气”后立即枪口东向。; @& F& ~, I# M$ Z
6 I$ _+ k/ O: q3 J. O4 _+ |. t 相对而言,不争、包容、与人为善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这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也有所体现。中国执政者的对外政策可能也正在回归和发扬这些特点。然而这种做法却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在西方价值体系盛行的时代背景下,自由主义沃土里成长出“弱肉强食”式的丛林法则,中国式道德、战略思考与理想气度显得迂腐和无力。其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固然正确,但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却难以完全消解更多国家的疑心与私心。 Q p$ W# Y$ I- R
8 V. @) w1 ~ u; S0 B6 B
同时需要担心的一个情况则是,中国的“韬光养晦”和“不作为”,确实会如美国所言导致对相应责任的逃避。对此,中国有自己的看法,其注力于全球经济基础建设和对外援助也是一种责任承担。然而在一些全球焦点问题上的“缺位”“失声”,仍然会给其他国家提供指责口实,而且有可能导致某种意外局面。比如,俄罗斯目前在中东打击ISIS,美国也在打击ISIS,而ISIS近日向美俄两国同时宣战。这些细节背后预示着一种可能,也就是美俄两国有可能在打击ISIS问题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合作关系。
5 y, j, F0 K7 Z9 F6 C. Q3 c+ f p- Q2 ]! J" }5 x+ W }
改革开放的现实成就表明,“韬光养晦”确实是一个正确的战略,但是其具体方式,也就是在战术层面或许存在一些问题。而且随着美国的针对性战略调整和周边小国的普遍成长、政治成熟,其劣势也体现得愈发明显。中国的隐忍和低姿态,并没有让美国放松警惕,反而诱使后者更加咄咄逼人。美国的这种表现,其实是意味着中国“韬光养晦”战略的“失败”,也是其应该“终结”的时候了。* N9 V# s7 }3 M# ~& X
6 r9 E0 c8 l. }3 m. d1 O 中国决策集体在10月12日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共同学习,稍后对外通报的内容中没有“韬光养晦”字眼的变化被细心的观察者发现。这一变化可能就释放了中国外交战略重大调整的信号。在此前后,坊间还传来中国国产北汽勇士军车现身于叙利亚政府军的消息。中国可能已经在试探着进行初步的参与。
% @! [, ]9 T* I; S& _3 c) A$ U
0 g2 B% ~2 M' ?4 @, }1 @1 L 毕竟,ISIS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敌人。已经是大国的中国不应在这一问题上失声。如果中国进行某种参与,比如与俄罗斯方面的合作,不仅是一种责任担当,也十分符合当下中国的自身定位与对外战略。而对于中美之间的角力来说,有时候也要以美国所理解和习惯的方式来与美国打交道。
1 z- G7 A0 N, l$ i. K4 W- z& O1 T, X2 y( H
当然,过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特别是海外军事争端,存在很大的风险,而且远远超出了中国目前的国家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前正处于一种较为困难的阶段,反腐、改革、转型处于关键期。尤其是对内外关系重大且愈加迫切的军事改革,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此后,中国对外战略的大幅度调整或许才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6 m! H2 g1 N* M. `
7 [" w% S5 G: h/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