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京京博客
' B: N4 D& t) u& I$ I+ G v6 C8 A+ z' K: {. t3 V& T6 v
《健康时报》的一篇文章总结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三大“悲哀”,一起来看看吧。7 k C# _0 S3 r$ _, U+ v
. N7 ~& i+ l/ K, K# J% x* Q ^为何教孩子学“乖”
7 z7 C- ?- F. A" ?
, }, S: p9 [ U" U& K" Z华人父母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 P* s2 b0 k! T. M- s' s; v) n
$ D0 a% L9 j* V$ c" S; P' s% R华人父母的三大“悲哀”% t# e. a; \% t& p
' V0 A; ~$ u1 X. w( r6 y, M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5 K2 o; [- m2 B7 b9 y
+ a( i% J; o" Y9 `: ?6 \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 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 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1 [0 f! ?/ v1 j) h1 U. ]% O9 T3 R: p
/ p' A1 m% C( N1 @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 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
+ E0 ?: A/ x) O' \# T+ r9 s6 ~4 p M1 ~/ ~4 Q4 V& E( n( b$ a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 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 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 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 n& y; g1 H# l* p3 r8 j" _, {
8 e6 k6 g6 N s* w( g9 N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2 Y5 S# K* F, x8 ~# x
, F; o3 Y" [; n( Z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
D" M2 ^+ _0 t# \8 g E3 r% S% Y$ c
但华人父母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因为很多华人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U V# z6 G7 ^9 V4 K& ]0 u) G D' I( h
0 G+ o0 K, |% a2 s
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 o4 D) {# F* R! {" h# o5 [9 t. z+ h$ G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
- i6 K) c" P8 Q0 R. }+ ?6 g V; ~* E1 ^' _- _3 @
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华人父母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 V' o. I& J" z+ X# O4 [ U
, J7 I0 u, w4 [1 k8 p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
2 o y( m" J* Q' O% c& T# W9 p/ M0 g) J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 T6 J% |1 L1 s( M0 i
4 r0 D+ B* }% D3 y: [& v- T* H. U
. e' p5 g& M8 K1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