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网 在香港本地经历了几段失败的恋情后,多琳·张(Doreen Cheung)于2002年搬到了上海,她没想到“丘比特之箭”还会射中她。2 {6 t4 P1 E2 K* ~- j
9 K$ R9 V( f! n( D: q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3月3日报道,当时她快40岁了,是一名公关经理,吸引她来到上海的是这个中国最西化的城市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作为一位“剩女”(在中国,指快30岁或年岁更大、受过高等教育、薪水较高但未婚的女性),她认为自己找到对象的机会很渺茫了。# B2 r$ |! o& J8 v0 k& v
7 w+ `2 s2 {* \* p& V+ A8 z/ {
她表示:“我快40岁了。年龄成了一个大问题。对我而言,要找到一位合适的伴侣已经太迟太难了。”6 \+ A; J' b4 R
& i3 B V1 n& x& W 但在遇到原来在新西兰工作、当时刚回到上海的陈先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坠入爱河,并在两年后结婚。
0 B& G8 Q9 @# Z; c
; p; e: `* }5 ^, \ 香港女性到内地寻找爱情的事情在那个时候可能还很少见。许多年纪较大、比较清贫的香港男性到内地寻觅较为年轻的新娘。但最近几年,数千名受过高等教育的香港女性像张女士那样嫁给了内地男子。
( m5 z) v7 W3 g6 l0 B! b$ x0 O/ e- B; h2 l
2013年,近7500名香港女性嫁给了内地男性,是2003年的3倍。2013年,在香港注册的跨境婚姻占到了总数的38%,而10年前为32%。. V P2 O1 S8 I$ [
/ {" r4 R) b2 j" q) W- u& o! Z3 t
婚介所和社会学家表示,香港女性在香港以外寻找伴侣的原因不难理解。对于女性来说,香港是一个严峻的婚姻市场,因为香港的性别比例失衡,男女比例为 876:1000,预计到2041年,这一差距将扩大到712:1000。香港大学(University of Hong Kong)人口政策专家叶兆辉(Paul Yip)表示:“男性相对缺少。”& z) P B7 F! n6 Y% M2 L+ J& Q
4 X" Y/ \1 u" O) h “男性总是喜欢与实力比自己弱的女子结婚,而女性总是喜欢与比自己强的男性结婚……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保持单身。”3 F4 ]6 H2 J- k
( X. Y9 Z7 z1 f+ ]$ K, F 内地经济蓬勃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富有男性,也是香港女性考虑在内地寻觅伴侣的一个因素。. v* a! u- t& N. v0 D
: i j& T8 X: k+ }6 F
香港大学社会学家杜先致(Sandy To)表示,以独立和挑剔闻名的香港女性往往青睐受过良好教育的内地单身男子,尤其是“海归”(指在海外留学后回国的人)。! C7 T& @4 \" }' J+ D
) W; a+ A# \5 {5 A9 G$ t 根据政府的数据,去年,超过40万“海归”回到祖国。“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拥有全球视角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她表示,“他们的背景与香港职业女性相似。他们一拍即合。”& p# a ?" p: A
/ D1 {) Z( ]6 e# K7 g 这种婚姻可以带来政治和社会好处。最近几年,渴望保持国际大都市地位的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紧张气氛升温。这种跨境联姻被认为将有助于缓和紧张关系,增强双方的互相理解。
# C l' F# R9 O4 R y p6 O) u" n5 K& `2 n; F. X+ ^/ E
“当然,这种(跨境婚姻)让我们的关系更近了,”叶兆辉表示,“还会发生什么?他们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他们。对此没必要担心。”% U& @3 u: I& O8 P2 u5 ^
, Z0 e; z, ^5 U C 但精英婚介机构香港婚姻介绍所(Hong Kong Matchmakers)创始人廖吴美玲对这类联姻持谨慎态度。尽管内地和香港在地域上接近,但她警告称,“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不同”。
+ m, o8 G- e" t h3 v7 b) f6 @
( X( C. p0 [7 I6 B: l 一些文化差异可能很难克服。政府数据尽管全面,但并未统计跨境夫妇离婚宗数。“香港人普通话讲不好,内地人粤语说不好,”廖吴美玲表示,“洽谈生意时,你还可以努力应付。但在谈情说爱时,确实需要沟通。”! X R* Q/ T! E' R& z6 z. N8 t
; O- f* n% F; H, ?" c9 Z
多琳·张谈到她的婚姻时表示:“我们的日常沟通不是大问题。”
- ^& b' J9 h/ w2 q" h" B. Y3 U k
但从她的口音仍能明显听出她是香港人。“他(她的丈夫)有时会取笑我。”
. \; [! X J. U. V. r( N
8 C; B' o% F+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