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任重道远,中国国民总收入超119万亿!人均达8.5万
中国国民总收入超过119万亿的消息意味着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强劲增长的势头,并且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说明了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战略的成功。这样的增长势头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中国政府需要继续改善社会福利、加强环境保护、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对全球而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国家统计局28日公布《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国民总收入超119万亿元”上了热搜。有网友一算就郁闷了:平均下来每人约85000元,我去年收入有这么高吗?难道又给国家“拖后腿”了?
先别急!虽然你的数学不错,但压根儿不是这么算的。“国民总收入”里确实有“收入”两个字,可遗憾的是,这个“收入”并不能全部装进我们的钱包。
收入多少到底看什么?
其实早在2019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732美元”就上过热搜,引起了类似讨论。国家统计局官方曾专门就此作过科普:先不要忙着说“拖后腿”“被平均”,因为你可能误解人均国民总收入了,而且还找错了比较对象。
根据官方定义,所谓国民总收入(GNI),既包括了居民参与生产活动的初次分配收入,也包括了企业(单位)、政府参与生产活动的初次分配收入,同时还包含了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很明显,以上几项加起来后,人均国民总收入数字要大于人均居民收入。从此可以看出,国民总收入并不能跟我们的日常收入划等号,“拖后腿”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什么位置,到底该看哪个指标?答案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顾名思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大块,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是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核心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多个权威机构普遍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5%以上。在收入继续保持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大家的钱包也会比去年更鼓一些。
国民总收入有啥用?
再说回国民总收入,这个指标到底有啥用?
国际上通常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来进行国家间比较,从而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比如世界银行就一般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对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分别为: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
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GDP和国民总收入数字差别不大,前者略高于后者。本世纪以来,在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同时,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也不断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信息,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940美元,属于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划分的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4340美元,首次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标准;201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进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标准,当前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底线在13205美元。尽管近年来大幅提升,但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尚未达到1.3万美元关口,这个差距这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继续努力。
非同小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