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还是留下确实是个难题,全球65%的人长智齿
据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约35%的人一生中不会长出智齿,而剩下65%人的口腔中,则会有1到4颗(甚至更多)智齿潜伏其间。这些“多余的”牙齿有些会长得很好,安稳地在人类口腔中“度过一生”,但也有不安分分子,最终会成为一种生物灾难。智齿在人类进化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隐身”的智齿
人类牙齿的发育,从乳牙到恒牙,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持续数年,第一颗臼齿大约在6岁时长出来,第二颗臼齿大约在12岁时长出来。智齿,或第三组臼齿,约在10岁时开始形成,是牙齿发育时间表上的最后一组臼齿,通常在16岁到25岁之间才会长出来,因为这个年龄的人据说会变得更聪明,因此第三颗臼齿被称为“智齿”。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智齿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有些会长歪,或者无法正确地穿透牙龈,引发炎症。
有些人从来没有长过智齿,但对于那些长智齿的人来说,智齿的数量可能在1到4颗之间,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甚至会超过4颗。科学文献还不能够解释为什么每个人的牙齿数量不同,但是对于那些拥有这些多余牙齿的人来说,智齿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整个进化史上,人类的下颚变得越来越小,当智齿形成时,它们往往会受到周围其他牙齿的影响或阻塞。此外,如果牙齿部分脱落,食物会被困在牙龈组织中,导致细菌生长,甚至可能导致严重感染。智齿不长出来,藏在牙龈中也会导致口腔问题,比如恒牙拥挤或移位。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阻生智齿周围的软组织会形成囊肿。
有些病人的智齿和口腔中的其他牙齿功能一样好,因此他们不需要动手术。但没有人能预测第三磨牙并发症何时会发生。
进化的淘汰品?
智齿是什么时候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成为未知数的呢?
人类学家认为,智齿是我们祖先早期饮食中以粗糙食物为主的进化结果,这些食物包括叶子、根、坚果和肉类,需要更多咀嚼力,导致牙齿过度磨损。现代饮食以其较软的食物,以及现代厨房餐具的迭代升级,如叉子、勺子和刀的使用,使智齿的需要不复存在。因此,进化生物学家现在把智齿归类为退化的器官,或由于进化而失去功能的那部分身体。
几百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有巨大的后牙。像露西(Lucy)化石这样的南猿物种(约200万到400万年前)的臼齿咀嚼面面积大约是我们今天的两倍,这些生物只有三到四英尺高,头骨还不到智人头骨体积的三分之一。自南猿时代以来,人类牙齿的大小一直在下降。到200万年前,直立人的咀嚼面面积大约是今天的1.5倍。
随着人类的进化,牙齿的变化似乎与饮食和食物制作技术的进步相一致。首先,在直立人的时代,用来捣碎和烹饪的石器已经软化为野生食物,使咀嚼变得更容易。约12000年前,人类开始尝试农耕,这种生活方式最终在大多数社会中生根发芽。家养食品,如小麦粉和牛奶,比野生食品更容易被食用。最后,食品生产的工业化使我们的饮食变得“柔和”。加工食品和/或农业饮食减少了我们下巴上的压力,这是在青春期诱导完全生长所必需的。当我们成年的时候,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我们最后的臼齿。
2011年《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论文测量了6个农民和5个觅食群体存放在博物馆里的头骨。吃软质食物长大的农民,下颌一直较短,这就减少了牙齿形成的空间。全球人类下颌骨的变异反映了农业和狩猎采集生存策略的差异。据推测,狩猎、采集和农业种群咀嚼行为的变化是影响人类下颌骨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这篇文章中,科学家测试了全球下颌形状变化与生存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控制了共享人口历史、地理和气候的潜在混淆效应。结果表明,下颌骨与头盖骨相比,明显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存策略,狩猎采集者的下颌骨始终比农民的更长。这些结果支持了以下观点,即农民咀嚼压力的降低导致下颌骨的生长和发育不同。
2017年,PNAS上的另一篇文章指出,人类学家对更多头盖骨使用了更先进的统计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们发现,觅食者和农民之间存在“适度”但可靠的差异,尤其是如果后者食用乳制品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这种趋势,即在整个农业转型过程中,人类头骨形态的变化与工业化前农业群体较为温和的饮食结构相一致。
许多学者现在也提出,现代人第三磨牙的问题源于我们小时候吃较软的食物,这是由于农业和工业化造成的。童年时期的硬食物似乎能刺激下颚的生长,让嘴巴长得足够长出三组臼齿。因此这个观点认为,我们嘴里的过度拥挤不是一个进化的问题,而是一个发展的问题。遗传基因并不完全决定智齿的命运。相反,童年时期的饮食和咀嚼习惯可能影响最大。
拔掉,还是留下
有的时候,“安分守己”的智齿也会被拔掉,以避免将来的问题。然而一旦拔除,可能会出现伤口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在许多欧美国家,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常规智齿拔除仍然是标准程序。牙医给出的理由是,让智齿留在“家里”只是推迟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智齿患者稍后将会让你面临感染或并发症。基于这一逻辑,2011年,美国人拔掉了1000万颗智齿。2015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澳大利亚因拔掉阻生智齿而住院的人数是英国的7倍。
但也有研究表明,这种做法可能有些过火了。
在2007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上的一篇文章称,至少三分之二的智齿拔除是不必要的。文章中提到,那些长在合适位置的智齿,不会造成任何麻烦。所以不应该简单地为大多数年轻人做预防性的拔除,而应该只拔除受影响的智齿。
“每个人都有患阑尾炎的风险,但你会把每个人的阑尾都切除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正畸学主席Greg J. Huang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称,“我不反对拔除智齿,但你应该做一个评估,并有一个很好的临床理由。”目前还无法评估现阶段“安分守己”的智齿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酿成大祸”。所以,如何评估智齿是否应该拔除还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标准出台
謝謝,希望再接再厉..... 小心驶得万年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