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洋海军走向灭亡的拐点
满清末年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清国政府不惜血本,从西方各国(主要是英国和德国)引进了大批现代化的军舰,总吨位竟名列世界第九,而在亚洲则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孔子曰: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清国政府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决心创立一支现代化的海军,确保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人人都知道,一支军队靠勇敢靠拼命赢得战争胜利是个天大的笑话,仅靠武器装备的精良也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根本在于平时的作战训练和掌握武器性能的程度,陆军如此,海军更是如此。过去我军在训练时的标语口号是: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其实清政府那时就懂得这个道理。除了开办海军学堂、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海军以外,还高薪聘请了500-600名“洋员”,不远万里来到清国,专事负责海军的训练以及一些重要部门的实际操作。当时的洋员中级别最高的是英国海军上校郎威理 (William Lang)。
遭受排挤的英国海军上校朗威理
郎威理1882年首次来到清国,官封副提督(舰队副司令),负责四大舰队之主力的北洋舰队的作战训练和规章条例。由于清法战争曾短期回国避嫌,1886年郎威理再次接受清政府聘用:1)任舰队总教习 (后被醇王爷奕譞赏封提督衔),2)负责全舰队组织、操练、演习,并有奖惩之权,3)月薪700两白银,与舰队提督丁汝昌相同。清国政府对朗威理的要求是:五年内将北洋海军的战斗力提升到西方水准。郎威理是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校科班出身,经验丰富,工作热情,认真敬业。由于舰队司令(提督)丁汝昌是淮军骟马蛋出身,完全不懂海军业务,当了甩手掌柜的,于是郎威理就成了北洋海军说一不二的“第一副司令”。当时的北洋舰队流传的一句话:不怕丁军门,只怕郎副将。一句话点明了郎威理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办事勤勉的特点。郎威理任职后的几年内,北洋海军的建设、发展、正规化这些方面均大有起色,其训练和管理水平也迅速地接近了西方强国。
但是郎威理毕竟是西方人,对东方的一些传统的东西看不惯,例如,对北洋海军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帮派体系极为厌恶,曾上书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削减福建籍军官的人数,因此得罪了北洋舰队“福建帮”的两个首领—左翼总兵(副司令)林曾泰和右翼总兵刘步蟾 (两人不但是福建同乡,而且还是儿女亲家)。加上郎威理治军严明,一丝不苟,工作中难免得罪了舰队中一大批中下层军官。1890年3月北洋海军赴香港维修,因舰队提督丁汝昌需要率领四艘军舰巡视海南,郎威理便留守香港负责舰队日常工作。舰队右翼总兵刘步蟾则有意下令舰队降下提督旗,改升总兵旗,暗示舰队归他指挥,借以羞辱提督衔的“第一副司令”郎威理。郎威理气愤不过,上告李鸿章但没有结果,便愤然辞职离去。郎威理的辞职离开北洋舰队,整个舰队上下皆大欢喜:洋鬼子总算滚蛋了!但郎威理辞职一事引起英国政府的不满,下令撤离所有在北洋舰队中服务的英国技术人员。更大的隐患是北洋海军的正规化管理和严格训练都因为郎威理的离去而日渐废弛,为四年后的甲午战败埋下了隐患。郎威理走后,北洋舰队的训练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蔚然成风。例如火炮鱼雷射击训练,事先测量军舰与靶船距离,固定靶船位置,所以演习中各舰射击成绩优秀,威风八面,上下皆大欢喜。随着郎威理的离去,舰队的管理也日益混乱,军纪每况日下。原来朗威理时代制定的规章制度大部份做了修改,严明执法也成了一句空话,舰队就出现了各种怪事:例如:丁汝昌购置房产出租,邓世昌军舰上养狗,方伯谦陆地上纳妾,各舰50%以上的官兵夜晚离舰回家住宿,水兵喝酒*博逛窑子蔚然成风,大炮上晒衣服晾内裤也成了常态。。。
四年后大东沟海战清国以0:5惨败日本后,朝廷方才痛定思痛,也想起了这位辞职离去的英国人。为此,光绪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命令郎威理立即返回:“郎威理前往北洋海军,颇著成效。自该员请假回国后,渐就废弛,以致本年未能得力,亟应力加整顿。。” 。但是。不知道郎威理是没有接到圣旨,还是胆大妄为没有遵旨,最终的结果是再也没有在清国出现,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切都来得太晚了。。。
中日大东沟海战
客观地说,大东沟海战中和后来的威海保卫战中多数北洋海军官兵还是敢拼敢打的,在舰队工作的洋员也尽职尽力负伤阵亡。即便是有指挥失误之嫌的丁汝昌、林曾泰、刘步蟾等人也能自杀谢罪,但是吞服福寿膏(鸦片)自尽一事对军人的血性有些圈点。很显然战斗力仅凭官兵士气、敢拼敢打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战后北洋舰队在战役总结中所说:“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军兴,同无把握。虽执事所司,未谙款窍,临敌贻误自多。”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