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梦 发表于 2018-10-22 10:40:20

为什么人类生来裸露没有体毛

从进化论诞生之日起,人类为何生来裸露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就算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也认为这个问题无法用自然选择来解释清楚。毕竟他实在想不通,体毛的丧失对人类到底有什么直接的利益。无论是在太阳的炙烤下,还是湿冷的冬天,体毛对人体而言都是一种保护措施。

而反过来想,失去体毛反而让人类劣势尽显。例如裸露无毛的皮肤容易被树枝等刮伤,这对没有医疗概念的原始人来说,是极易造成感染死亡的。此外,在阳光底下脱光了也并不等于更凉快。无毛的皮肤反而意味着更容易被紫外线所伤。经常晒太阳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在日光浴时批一块布会舒服得多,更能防晒伤。

于是,1871年达尔文便在《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这一著作中,用“性选择”来解释人类体毛的丧失。

他认为人类的体毛与孔雀大而无用的尾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并非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性选择使然。

也就是说,人类在挑选配偶时,更倾向于体毛弱的这一特征。而男性在择偶时又比女性更看重外表,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女性体毛会比男性更纤细短校

但是,达尔文这一假设并未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若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有性吸引力,就不惜扔掉自带的裘皮大衣,未免有些太得不偿失了。而且,这种靠全身裸露来吸引异性的方式,在生物界同样是见所未见。

直到20世纪初“寄生虫假说”提出,为什么无毛更性感这个问题才有了新的解答。从此性选择假说被重新提起,仿佛有了新的生命。

所谓寄生虫假说,是指人类失去毛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减少体表寄生虫的数量。

覆盖着毛发的皮肤,简直是虱子等体外寄生虫的天堂,安全且食物丰富。但能传播各种疾病的寄生虫对人类就不太友好了,它们更像是群居人类的头号敌人。而褪去体毛,则可以从根源上破坏寄生虫最理想的栖息地。

更有趣的是,这个假说还可以与达尔文提出的“性选择”完美契合。裸露的皮肤=少寄生虫=我有好基因,对光洁皮肤的偏好就是这样产生的。就减少寄生虫骚扰这一点而言,那些体毛少的人简直占尽了生存优势与生殖优势。于是,人类便慢慢进化成了少体毛的模样。

当然,这个假说也并非无懈可击。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为什么人类头部、腋下以及阴部都保留有浓密的毛发。这对“寄生虫假说”的支持者来说,是个较难自圆其说的问题。毕竟这些地方才是最容易受到虫害骚扰的部位。


而在这众多无毛假说中,让人最不明觉厉的则是一个叫做“水生猿”的假说。这个理论由英国的海生生物学家哈迪(Hardy)于1960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在晚中新世或早上新世时期,人类的祖先生活的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被淹没了。如此剧烈的变化产生了一个强大的进化压力,这使得古猿很快适应了海中生活,变成了半水生动物——水猿。直到后来海水褪去,陆地重现,海猿才回到陆地逐渐演化为现代人类。

正是在成为水猿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祖先才褪去了会增大阻力的体毛。

这个过程,和其他返回海洋的哺乳类动物类似,例如鲸、海豚等体表就是光洁无毛的。其次,人类保留的头发则可以用“头部露出水面以遮阳”来解释。

而且,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人体的某些特点。例如人的婴儿不怕水,是天生的泳者。但小猩猩等则相对惧水,且更容易被淹死。


而相比其他猿类,人类的身体也更适应水中活动。体型呈流线型外,人还有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与鲸类似。这不但能适应水中的漂浮,还能保持体温,补偿因丢失体毛而失去的热量。

此外,这个理论能说明我们全身体毛分布为什么会如此特别。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人类背部残存的细毛,其生长方向是朝后、朝里呈倾斜状对着脊椎的。这与水流流过体表的方向一致,可成为脱毛是为了减少潜水阻力的佐证之一。而这一特点,也是其他灵长类没有的。

这一理论也没有任何化石证据的支持。所以才有人评论道,“同样没有化石证据,外星猿假说可能更具有说服力1此外,从现有的化石证据看来更是残酷,人类似乎是在几万年前才学会捕鱼的。而在这之前,我们都未曾在食物化石中发现过鱼骨头。所以水生猿假说虽提出的较早,却一直是个“非主流假说”,并未得到认可。

与“水生猿”思路非常相似的,还有一个“穴居猿”假说。这个假说认为,人类祖先曾有段时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洞穴中,因此无需体毛。而例子则用到了裸鼹鼠,它们的通体无毛是对地下大规模群居生活的适应。

由于常年生活在地下,它们的眼睛不但退化到见不到同伴,平时的社会活动也是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此时,毛发的作用就显得有些多余了。

这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人类视觉会比其他猿类差,但手指触觉却异常敏感等特征。只是明眼人都能看出,相比水生猿假说,穴居猿更加不靠谱。

事实上裸鼹鼠也是有毛的,整整40条长毛是它的触觉器官,凭此清楚地判断方向
主流的说法认为,人类的由非洲大草原孕育而来的,不蹚水也不钻洞。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需要面临的一个难题,便是阳光的直射。

于是,人类体毛丧失是为了凉快的“散热说”诞生。
那么问题就来了,前面不是说过无毛更容易让人被太阳晒伤吗?其实,“散热假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狩猎假说”,其关键点在于烈日下追逐猎物。

“人类祖母”Lucy是生活距今约320万年前的化石,已学会直立行走
早期人类直立行走进入大草原后,就失去了树荫的遮蔽。这也意味着,他们每天需要经受长时间的阳光炙烤。

而论在旷野中追逐猎物,对速度完全排不上号的人类祖先来说更是件苦差。所以相对猎豹等短跑选手,人类则更像耐力持久的长跑运动员。

在印象中,马已经是动物长跑界的种子选手了。但是在酷暑天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一个人却可以战胜一匹马。

用这种马拉松的方式,人类只要把猎物追到筋疲力竭,动弹不得,就可以饱餐一顿了。现在非洲桑人、澳洲土著以及美洲印第安人的某些部落,仍采用这种“穷追不舍”的方式捕猎。

那么人类为什么可以拥有如此强大的耐力?很大部分得益于强大的散热系统。20世纪七十年代,科学家已经推算出了这么个重要数据。在太阳直射与高温(104华氏度,即40摄氏度)的情况下,有浓密毛发覆盖又直立行走的原始人,只需要持续奔跑10~20分钟就会中暑晕倒。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裹着一身“天然的裘皮大衣”,这使身体无法做到快速散热。


狮子、猎豹等猛兽习惯突击,不会以持续追赶的方式狩猎
所以想要实现这种马拉松式狩猎,就需要有效地使体温下降,这便是散热假说的关键。在这种环境的压迫下,人类皮肤才逐渐褪去全身长毛,并演化出发达的汗腺。从此,毛猿真正成为裸猿。

有趣的是,人类身上随即也新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皮下脂肪。这层脂肪算是对体毛褪去的一种补偿,它不仅能御寒,而且还不会妨碍到汗水的蒸发。

更值得注意的是,绝大数肉食类也习惯在黎明与黄昏时出猎。但早期人科成员的狩猎却极有可能发生在白天,这可以避免了与猛兽的直接竞争与正面冲突。体毛的褪去,发达的散热系统可以帮助人类快速地填补这一生态位的空缺,使人类从中获利。

而人类头顶的长发,就更好解释了。在非洲旷野头顶烈日,头发的保留可以保护宝贵的大脑不至于过热。


更多的证据,陆续有来。200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一种MC1R基因,它的变异早在12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

而此变异与人类深色皮肤有重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皮肤颜色与防晒系数相关,而MC1R基因能制造真黑素,是抵御阳光的利器。

所以人类第一批无毛皮肤,很可能是粉嫩白皙的。此后,热带的阳光则给MC1R基因带来演化优势,因为它可以让人类在无毛的情况下更耐曝晒。而按照常理来说,裸露的肌肤应该发生在皮肤变深之前,也就是MC1R基因出现之前。


所以至少在120万年前,人类就已经褪去体毛了。这个时间节点,也较为完美地对应了脱毛对直立奔跑散热作用的预测。而且这也有效地反驳防寄生虫骚然这一假说。因为在人类群居、寄生虫施虐之前,人类早就光溜溜了。所以到目前为止,散热说也是得到最多学者支持的主流学说。


而更让人信服的证据,诞生于2015年。科学家通过对老鼠基因细微调整发现,汗腺的产生与毛发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者的指令来自同一个源头,汗腺与毛囊的生长呈负相关关系。当某一基因高度活跃时,老鼠的汗腺会多于毛发;而当这一基因不活跃时,老鼠毛发会增多,汗腺则会减少。

这可能正说明了,早期人类散热系统形成的统一性,长毛褪去,汗腺激增。而这又关系到我们的奔跑能力和捕猎大型动物的能力。



好想.好想 发表于 2019-2-4 12:16:14

好帖,鉴定完毕!

爱情DIY 发表于 2021-12-24 03:29:46

再接再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人类生来裸露没有体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