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开始重视先进愚昧难说的中国产妇坐月子习惯
对于女性生育后的“坐月子”习俗,在当下的中国已有争议。然而我的英国同事Julia却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她说:“我真的很羡慕中国产妇有坐月子的特权,她们可以获得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孩子和家务都可以交给别人。在英国,雇一个“maternity nurse”是非常贵的,每周要1000磅左右,而且还只负责照顾宝宝。”当我告诉她中国产妇有因为“坐月子”中暑甚至引起并发症死亡的新闻之后,她惊讶地吐了吐吐舌头,“这些观念真是太陈旧了。我不觉得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坐月子的习俗至少说明中国家庭对于产妇的产后恢复是非常重视的。”科学研究表明,产妇生产后的2-6周对于婴儿和产妇都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卫生组织在每年发布的《新生儿和产妇产后恢复指导手册》中指出,生产后最初的几个星期对于无论是新生儿和产妇都十分重要,它不仅包括了身体上的康复还包括了产妇在此过程中的心理重塑,因此产妇和新生儿都应当得到精心的照顾。
在英美等国家,一般医生会在产妇出院后2周左右进行回访,查看产妇身体的恢复情况和新生儿的情况;英美的产妇往往认为生产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有些产妇在生产后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工作了。在英国,常规的产假是6周,之后产妇仍然可以休息,但是只能领到很低的国家补贴,所以大部分产妇都会选择回到工作岗位。对于Julia来说,英国的父母很少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和产妇;保姆的费用也十分昂贵;家务,产后恢复,照顾新生儿都需要由年轻的夫妇承担,尽管丈夫也有产假,但是对于新手妈妈来说,负担仍然非常重。“医生们更加关注产后抑郁,但是诸如产后疼痛,营养之类的却关注比较少。新生儿的来临以及工作等多方面因素,让我吃一顿精心准备的饭菜都成为了奢侈品。”Julia无奈的抱怨,“我在中国的时候看到有很多专门为产妇准备的饭,在这边我只能匆匆忙忙的吃个快餐。”
那么,坐月子是否有必要呢?西方的医学观点认为分娩是人的本能,因此是一个恢复的过程;而对于中医,分娩类似于生病,是一个耗损的过程,因此需要“养”,加上古代并不发达的医疗技术,就产生了种种规矩。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的张新医生指出,尽管对于女性来说分娩是自然的过程,但是并不代表身体会自然地恢复到原状。女性产后会面临诸如盆底肌松驰,腹直肌撕裂,耻骨分离,腰背部疼痛等问题;有些问题比较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一生的后遗症,因此在产后进行适当的恢复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产后恢复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坐月子”有很大的区别。“在和睦家我们主要是靠专业的康复医生帮助产妇进行身体肌肉和情绪的恢复,此外产妇在产后也需要更为精心的膳食调理,例如多吃富含铁和钙的食物,同时又不能大量进补,在体力劳动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想问题不在于是否‘坐月子’,而在于如何科学的‘坐月子’,并不是所有的中医调理都是不科学的。”而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对比研究则表明,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的产后中医护理如艾灸,中药熏蒸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在中国,一些产妇坐月子期间致死的新闻,大多都是由于产妇本身没有科学的产褥期保健意识造成的。“坐月子”的理论来源更多是靠老一辈的口口相授而非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就造成了很多错误观念的盛行,例如不可以洗澡刷牙,不能见风等等。根据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2016年对湖北省2100名产妇做的调研,有18%的妇女在“坐月子”期间不吃蔬菜,79%的妇女不吃水果,还有76%的妇女不喝牛奶,因为她们坚定地认为骨头汤能够补钙。调查显示,约有46%的产妇对于产褥期的保健知识来源于老一辈的经验,文化程度越低,知识来源于父母亲朋的比例越高,文化程度越高,则更倾向于求教于专业的书刊网络和医护人员。因此,对于产妇来说,从更为多元化的渠道获取科学的产后护理知识,有鉴别地吸取各种经验才是科学“坐月子”的关键。
中国“坐月子”的传统在一方面的确传播了一些不科学的护理观念,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中国传统中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重视,产妇也获得了更多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而家庭和社会资源的有利支持对于产妇能够快速适应新妈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如何平衡家庭资源的投入又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仅从社会资源上来说,欧洲很多国家近年来也开始注重产妇产褥期的身心保健,挪威的很多医院附设有类似于中国月子中心的产后康复中心供产妇们居住;荷兰的产妇可以享受1-2周的免费“月嫂服务”,月嫂会负责家务,照顾新生儿和产妇的生活;在瑞典,新手父母双方都可以享受长达一年的带薪产假。而对于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普及科学的产后康复知识,让“坐月子”不再成为愚昧的代名词。
好人必有好报 非同小可 浪费时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