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临近空间“死亡区”测试新型无人侦察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31日刊登题为《中国在临近空间“死亡区”测试新型无人侦察机》的报道称,“临近空间”的高度大约从海拔20000米开始。此前,临近空间一直被视为无人机的“死亡区”——这个高度空气稀薄,很难产生推力,而极低的温度意味着像电池这样的部件容易发生故障。报道称,不过,由中国开发的一种正在测试的新型无人机似乎克服了这些困难,这标志着中国在探索临近空间以获取军事情报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报道称,对情报机构来说,临近空间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相当有前途的领域。但各国对它的开发利用仍然相对较少,对大多数飞机来说这个区域太高,而对卫星来说它又太低了。
科学家的目标是研发一种持久耐用的临近空间飞行器,后者能够连续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观察大片区域。与具有类似能力的卫星相比,无人机的费用可能只占前者的一小部分,它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之一。
此前,美国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生产的RQ-4“全球鹰”无人机是使用中飞得最高的无人机,但其飞行高度局限在19000米左右。
报道称,不过在上个月,位于中国内蒙古的一个研究机构成功在25000米的高度测试了一款无人机。
报道称,共有两架无人机参与测试,部署在不同高度。每架无人机大概有蝙蝠那么大,它们使用电磁脉冲来发射,在手臂那么远的距离内加速到每小时100公里。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的杨燕初表示:“它就像一颗子弹那样射出去。”
然后,这些无人机滑向100多公里外的目标,在没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调整飞行的航向和高度。机载传感器将数据传回地面。
报道称,重要的是,这些无人机由于体积较小,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几乎不会在雷达上留下痕迹。
杨燕初表示:“我们的研究目标是一次发射数百架这样的无人机,就像放出一个蜂群或蚁群那样。”
他表示,近年来美国海军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进行了类似测试,因为美国正在寻找一种新武器,以穿透防空系统和在敌人后方收集敏感情报。
报道称,目前,低空无人机编队容易受到密集的防空火力攻击,而飞得较高的无人机,如MQ-9“死神”无人机和中国的“彩虹”-5无人机,仍然被限制在大约10000米的高度,它们每架都要花费数百万美元。
相比之下,杨燕初团队正在开发的临近空间无人机预计成本便宜好多。
报道称,这些无人机个头足够小,可以装在鞋盒里,重量与足球相当。它们由复合材料制成,可以承受电磁发射所产生的力量。
不过杨燕初表示,由于长距离传输照片或视频数据需要笨重的天线,并不适合临近空间发射,所以这些无人机不会携带相机。
报道称,一些模型——包括上个月测试的无人机——甚至没有马达,但它们会像滑翔机一样滑到目的地。
【延伸阅读】
美媒称中国无人机系统处于尖端水平:正成为世界领头羊之一
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 美国“密码简报”网站10月15日刊登题为《中国无人机系统处于“尖端水平”》的报道,就中国无人机技术的进步情况以及中国无人机技术是否会成为明天的AK-47等问题,记者利维·马克西采访了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战略学家彼得·W·辛格。文章摘编如下:
“密码简报”网:中国的无人机技术取得了哪些进步?
彼得·W·辛格:实际上,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方面正从落后者变为世界领头羊之一。我这里说的世界领头羊,不仅仅是指在无人机使用或销售方面,还包括在一些尖端技术设计方面。
如果想从总体上分析中国人展示的各类无人装备,就会觉得不可思议。既有太阳能驱动的、翼展130英尺、滞空数月时间、创造各种飞行纪录的无人机,又有可以与美国特种部队现在使用的那类尖端无人机媲美的微型武装无人机。美国有一种叫做“弹簧小折刀”的无人机,实际上是一种微型无人机,大约有一本杂志卷起来那么大,可以用于监视,甚至可以改装为武装无人机——大可以称之为自爆无人机或“神风”敢死队无人机。前不久,我们看到中国也展示了一架这种无人机。
如果您想把谈论的问题从无人航空器扩展到整个机器人技术的话,那么情况同样令人震惊。举一个例子,中国刚刚披露了D3000三体无人战舰的制造计划。这种战舰基本上与美国的反潜持续跟踪无人艇(ACTUV)是对等的,而后者仍在测试阶段。
不过,我们谈到无人航空器或者机器人战舰时,谈论的不仅是它们今后装备中国军队的可能性有多高,还有中国人会多么频繁地在交易展上展示这些武器。后者正在改变国际市场的格局。
“密码简报”网:如果中国的公司填补美国的空缺,是否可能开始控制国际无人飞行器行业?
辛格:跟其他武器技术出现的情况很相像,中国正逐渐发展为真正的竞争者,在有些方面甚至成为替代者。实际上中国现在更多地是取代俄罗斯,成为更加低价的供应国。
好人必有好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