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被诉歧视亚裔,成绩好就要多交“智商税”
许多人认为美国大学招生存在所谓的“族裔配比制”,即大学为了保证学生族裔的平衡,预设了每个族裔的录取比例。假设如此,亚裔的竞争压力与其它族裔相比就会大上许多,与全部申请者的竞争就变成了亚裔与亚裔内部的竞争。这显然就违背了大学录取的公平原则。那么,“族裔配比制”果真存在吗?就我看来,即便严格、精确的比例预设不存在,这种预设族裔录取人数的理念也是一定存在的。我们不妨来看几所常青藤大学2021届(2017级)的录取新生的族裔比例:
哈佛大学:亚裔22.2%;非裔14.6%;西裔/拉丁裔11.6%
普林斯顿大学:亚裔22%;非裔11%;西裔/拉丁裔8% (普林斯顿与哈佛相比拥有更多白人)
哥伦比亚大学:亚裔29%;非裔14%;西裔/拉丁裔14%(哥伦比亚大学的算法未加入国际学生,若加入其国际学生,则比例与哈佛大体相似)
耶鲁大学:亚裔19.1%;非裔10.8%;西裔/拉丁裔12.9%(耶鲁的资料来源于2020届,2020届的资料尚未公布)
(资料来源于各学校官方网站)
从上列数据看来,各学校的亚裔录取比例都在20%-25%之间,其中哈佛与普林斯顿的亚裔录取比例几乎完全一致,这显然不是巧合。其它族裔的录取比例也都差异不大。因此,至少从常青藤盟校来说,根据族裔来进行配比的说法绝不是无中生有。从数据中看,哈佛的亚裔比例在常青藤中并不算少,而耶鲁2020届居然只录取了19.1%的亚裔(哈佛同年的亚裔录取率为22.1%),白人更是录取了51.8%之多。哈佛这次成了“出头鸟”,恐怕还是不少亚裔考生将其作为非它不可的“dream school”了吧!
哈佛被诉招生歧视亚裔,成绩好就要多交“智商税”?
事实上,“族裔配比制”绝不是美国大学的专利,在美国的各行各业中都有这样的考虑。我曾听人说,美国的任何一部当代电影中都必有至少一个黑人出境。虽不知是真是假,但其精神确实可以理解的。在美国的官方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的非洲裔或拉丁裔的身影。不少人提出,美国的根本价值应该是能力至上的自由主义精神,大学招生不应基于族裔作出判断。但目前各个族裔之间的机会均等,甚至可以说是已经凌驾在了这种根本的精神之上。这种现象的不满也成为了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能够获得大量支持者并最终胜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制度设计者是傻瓜吗?
不过,“族裔配比制”绝不仅仅是基于伦理道德而策划的理念。美国的决策者们不傻,他们一定有着更高层面的考虑。前面说到亚裔在学习考试上的优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后天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资源,美国的其它许多族裔则恰恰缺少这样的条件。
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或许都有体会,美国的许多低技术工种都由少数族裔担任。纽约小巷中的大量熟食店和杂货铺的经营者要么是拉丁裔要么是非洲裔,很少能看到白人。这些族裔大多是新移民,生活水平不高,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所以,对不同族裔提供机会均等的学习工作机会表面上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深层次反映的是促进阶层流动的问题。
哈佛被诉招生歧视亚裔,成绩好就要多交“智商税”?
族裔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经济地位紧密挂钩。贫民区的少数族裔缺少突破阶层的机会就只能一代代贫穷下去,从而滋生犯罪,引起社会动乱。大学录取时种族配比的考虑,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为能改变这些少数族裔的命运,从而缩小阶层差距,消灭贫民区,促进社会和国家整体的向好发展。事实上,根据2016年的数据,美国全国族裔中,亚裔只占到了4.6%,但常春藤新生录取率却普遍达到了20%以上,从经济社会成就来看,亚裔也常常拥有不凡的表现。尽管此次司法部已经展开调查,但基于长远国家战略的考量,恐怕政府最终难有大动作。
基于此,亚裔学生的斗争方式和对象或许还都应进行反思。目前的许多声音仍然是认为亚裔和其他少数族裔在录取上不公平,但忽视了美国大学仍然是白人主导这一事实。从我的个人体会看来,至少哥伦比亚和哈佛两所美国大学中,亚裔的存在绝对算不上是普遍现象,白人学生仍然是学校中的压倒性力量。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是穿着富有活力而身材颇好的美国白人学生,而却很难刷出亚裔的“存在感”。
哈佛被诉招生歧视亚裔,成绩好就要多交“智商税”?
前段时间哥大统计系极高的中国人比例被大肆宣传,但我感觉哥大中国留学生虽不少,但远没有达到“占领”学校的地步。就22%的这个比例看来,这几个常青藤学校的亚裔人数都近乎白人的一半,但却未能成为学校中一只可观的文化力量。
上一学年我作为系里的代表参加了哈佛文理学院研究生院的学生会活动,从发言、讨论到竞选,积极活跃的永远是白人学生。去年在哈佛旨在为研究生争取经济利益的工会运动也是由白人学生发起和领导的,亚裔学生往往成为了被动地“被团结”对象。亚裔既然在人数上并不是绝对劣势,就应该更多地在大学中体现自己的存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力量,而打破白人学生独大的局面。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谢谢分享! 不可思议 非同小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