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纠纷,错综复杂,实际上早在中印开战之前,中印就从中印亲如兄弟变成了 时有摩擦,例如说空喀山口事件,郎久事件的死伤就导致两国不断的争执。本质上说,新中国和独立后的印度都是新生的,独立的政权,两国处理外交事务远没有其后的那么老练和成熟,而尼赫鲁本人的问题又加剧了这一问题。甘地本人的努力让印度的独立本身套上了一层圣洁的光环,可能现在的人很难想象五十年代印度的国际地位,用超凡脱俗来形容并不过分,它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言人,是中东,朝鲜和非洲问题的仲裁者,是美国总统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座上宾。
中国的常任理事国第位是印度让给中国的,至今有印度人这么想。
美国对于印度是绝对的援助态度,从印度独立到1959年,美国一共援助了17亿美元,而在其后的四年,美国援助总数是40亿美元,苏联虽然没有美国援助那么多,但是也在印度建立了钢铁厂,并且在中印矛盾时期以一种“中立者”的身份旁观,而同为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本身的这种表态就是一种背叛。
尼赫鲁对中国的主张有两个毛病:
1.自己不妥协。
2.要求别人妥协。
尼赫鲁的主张是中国撤军,但是印度不撤,尼赫鲁主张的一切谈判主张都是以中国优先撤军为前提的,我们所理解的边界谈判的意思是各让一步,求得妥协,尼赫鲁的边界谈判的意思是:让你接受我的主张。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尼赫鲁在议会里面说的。
对于新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极其“现实主义”的一帮共产党人来说,尼赫鲁的要求几近滑稽,当时负责谈判的周恩来和陈毅对印度转弯抹角的,费尽心思的遣词酌句弄的筋疲力竭。周恩来在专门对边界问题的南亚外交中,接受了麦克马洪线的前提,和缅甸和尼泊尔分别就边界问题进行了友好边界协定,唯独搞不定印度。
前进政策
前进政策是中印直接对撞的导火索,但是什么是前进政策呢?
我的定义是:在不和中国军队冲突的前提下,印度将在中印任何争议边界持续推进,一直推进到不能推进为止,从而造成既成事实。
而当时中国的情况非常非常的糟糕,1959年-1961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国力极其薄弱,军队的调动和后勤都是很大的问题,台湾当时一直在号召反攻大陆,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当时整个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中国当时完全无心再和印度打仗。
印度在执行前进政策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陆军的侦察部队,趁中国边防部队停止巡逻之机,全面占领西段300公里的所有的中国哨所。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国内都看不到!
在中印边界,中国这边对于前进政策警告越来越重,毛在62年四月份开始恢复的边界巡逻,并且特别指出和印度军队的方针:
武装共处,犬牙交错,决不退让,避免流血。
在中印对峙的过程中,实际上印度人数较少,而且由于前进政策本身的问题,造成印度较为分散,印度的巡逻兵自身的装备较差,巡逻队并没有携带例如迫击炮之类的重型武器,还在用一战时期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掩体情况也不太好,部队的住所只有临时的帐篷,后勤全部靠空投。
但是反应在印度媒体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实际上中国人在前些年早就领教过印度媒体的能力(上海快要追上孟买了之类的),印度媒体对于印度军队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
但是印度现在还占据外交的优势,英美毫无疑问的倒向了印度,虽然肯尼迪本人觉得尼赫鲁这人不是很靠谱,但是东南亚国家有一些迟疑,主要原因是印度的不结盟政策。
不结盟政策的本身是独立于其他列强之外的,问题是东南亚各小国对于当时的中国极度恐惧,而不结盟政策本身又使得印度无法同东南亚各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导致众小国也不敢和印度站在一起。
在中印开战前,中国在雅鲁藏布江河谷修了一些东西走向公路,向南修了支线,中国边防军在西藏驻扎多年,相当一部分战士经过康巴叛乱,体力上比印度要好,尽管中国方面也存在高原问题,道路交通问题,但是比起印度还是要好一些。
印度方面沿布拉马普特拉河山谷山峦起伏难行,降水量大,而一旦雨季到来,则会涨水淹没走道,而一旦冬季到来,则会积雪,而其中要通过的河流情况也不太好,都没有铺设现成的桥梁,而是一些绳子和竹子临时搭建的吊桥,且不说汽车能不能过,连马匹都不能过。
对印军更不利的是,中国这一方位置较高,尤其是克节朗河地区,印度的运输补给以及部队动向,中国居高临下,一眼可往之。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国内都看不到!
但是印度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印度军队自身的问题,军队地位不高,高层军官充斥着溜须拍马之辈,而前线将士们苦不堪言,除了道路本身,补给问题,高原气候以外,前线将士还面临印度政客们一轮又一轮的压力,印度军方层层骗,高级军官告诉尼赫鲁印度对中国有优势,尼赫鲁告诉媒体印度有优势,经过媒体几轮炒作,印度政客们早就不耐烦长期对峙的局面了。
靠颜值上位的印军指挥官考尔
这还不够,由于前线将士,例如乌姆拉欧辛格对于不切实际的命令有质疑,印度方面居然临阵撤换了辛格,用考尔替代。
考尔和尼赫鲁算是远亲,从未参加过实战,长得不错,喜欢巴结尼赫鲁。
政治上混的顺风顺水,但是同时考尔又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民族主义分子,很对当时印度政坛的胃口,但是军方不喜欢他,认为他夸夸其谈。
导致乌姆拉欧辛格被撤换的命令就是印度在把中国人赶走克节朗河的所谓的“里窝那行动”,考尔当上第四军军长后满不当回事,在尚未得到足够的补给就急匆匆的来到了前线,而到了前线才发现诸事不顺,中国军队的数量比他想象的多,武器补给也比他想象的充分,地势也对印度很不利,前方甚至连基本的工事都无法修建,口粮弹药都是问题。
关于双方的交通的问题,其实当时中国军队的运输能力并不差,可以看当时作战的130师长董占林的口述:
经过赶快收拢,进行动员,这个物资准备,弹药的准备,我们那个部队装备是比较好的,是志愿军改装苏式现代化的3个师之一,那时候我们都是每个团都有汽车连。现在不算啥了汽车,那时候团有汽车连,营有指挥小车,团还有指挥车,炮兵团全部是摩托化的,全部是汽车,我们师汽车连大,120多辆汽车那一个连。我全师呢,将近包括炮兵团那汽车,500多台汽车,但是达不到摩托化的程度,还得要走路!
而双方的指挥官可能差别更大。
就不说大家熟悉的战神林彪了,张国华本身也是从红军时期一路打过来的,历经红军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纯粹是从底层起来的,像前线作战的董占林师长也是一样,参加过解放战争,剿匪作战,抗美援朝,西藏平叛,都是历经战火起来的,而印度方面的考尔之流我已经不想多说了。
考尔指挥的负责去赶走中国人的印军第七旅,在克节朗河上很快被中国解放军第52师击溃了,52师采取阵地渗透和前后包夹的战术,让印军不仅丢掉了阵地,连同像章多这样的空投补给点也丢掉了。
看看,学习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