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极端天气将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影响,中国怎么办?
全球极端天气将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影响全球极端天气的恐怖
目前全球粮食充足,很少有人会担心粮食问题,其实,这完全拜风调雨顺所赐,倘若遭遇极端天气,全球粮食盈余将立时出现重大缺口,粮食供应链条随时面临断裂。
近年来,越来越多专家频频发出预警:随着全球气候改变,强风暴、干旱、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过去百年一遇的粮食短缺情形,在未来可能变成三十年一遇。例如玉米、大豆、小麦及稻谷,这四种农作物全球产量大多来自中国、美国、印度等少数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将对全球粮食供应产生最大影响。
今年以来,全球市场对拉尼娜气候的影响预期持续升温,根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预测,拉尼娜天气对美国、南美洲的大豆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大豆减产已成必然。目前豆粕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棉花和糖也一路飙涨。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新报告显示,今年9月全球食品价格涨至2015年3月以来新高,主要因为白糖领涨。今年6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为163.4点,创过去4年来最大单月涨幅。处在首位的是食糖,价格明显激增。谷物,乳制品和肉类价格也明显上涨。
如果全球极端天气愈演愈烈,将对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产生怎样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资料显示,2003—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随着人口增长以及消费需求的提升,使得中国粮食的总产量与总需求出现缺口,2010年需求高于产量352万吨,而到了2015年这一缺口达到了2,000万吨。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粮食产量将上升至5.54亿吨,但粮食需求大约为7亿吨,有近2亿吨的缺口。
中国怎么办?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国耕地面积从1991年开始逐渐减少,年均减少433万亩,至2013年下降至1.3亿公顷,占土地面积11%。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减少到0.08公顷,即人均1.2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美国1/6,俄罗斯的1/10。另一端,中国房地产开发用地则呈扩张态势,据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2006—2010年间,每年国家及省份批准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均在20万公顷左右,直到2015年才下降到16万公顷。
更重要的,城乡二元化情形,让庞大青年群体放弃农业生产,涌向城市寻求生计。农村撂荒现象尤其严重。在很多农村80、90后群体看来,农业是利润微薄、繁杂的体力劳动,更是身份低微的象征,摆脱土地全面融入城市现代化生活,被视为成功人生的标志。这种“奋进向上”观念可以理解,问题在于,当新一代农村群体主动放弃农业生产,未来谁来养活中国?
因此,加大农业补贴扶持和农村基建投入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再流失,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转变新一代农村群体观念,是中国政府迫在眉睫的要务。只有让农业生产真正有利可图,才能掌控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以应对全球极端天气造成的影响。
请继续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