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机制为何在中国不适?证监会被批是*瘤
股的熔断机制真可谓“生逢其时”。2016年至今只有四个交易日,因沪深300(3294.384, -245.42, -6.93%)指数跌幅分别达到5%与7%而四次触发熔断,两个交易日提前收盘,其中周四的交易时间仅仅只有15分钟,也创造了A股市场的一个全新的纪录。尽管中国证监会[微博]相关人员1月5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熔断机制发挥了一定的冷静期作用,对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但显然更需要“根据熔断机制实际运行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机制”,而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
无论是1月4日还是7日,在沪深300指数首次触发熔断之后,再次恢复交易整个市场变得更加恐慌。1月4日恢复交易后,沪深300跌至7%用了7分钟,而1月7日则只用了2分钟的时间,表明此次更多投资者在疯狂出逃,并且其力度也要大得多。
熔断机制一经正式生效即派上“用场”,一方面与近期市场的利空因素有关。如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半年的禁售令即将到期,市场传闻有超过万亿的限售股将套现。尽管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公告延长锁定期,但毕竟不涉及所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与高管。即使是监管部门表态将出台措施进行规范,但规范不等于禁止减持。也就是说,大股东与高管的抛售将开始。
另一方面,注册制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忽视。继当年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无疑亦是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制度变革。随着媒体披露注册制具体实施方案月内将落定的消息,就像当年的股改一样,市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恐惧。
此外,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去年6月中旬开始的股灾,在投资者心理上形成的创伤并没有完全愈合。股灾期间市场的一大特点即是夺路而逃。看谁跑得快,跑得慢的,等待你的只有更低的价位。本周再次熔断后恢复交易,就呈现出此种特征。这既反映出市场的脆弱性,也反映出市场的一种恐慌心态。
境外市场的熔断机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A股市场的熔断机制却表现出助跌的特性,这显然不是我们推出该机制的初衷,对此,市场上亦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个人认为,在一个投机氛围浓厚的A股市场,推出熔断机制本身并没有错,重要的是,标的指数与熔断阈值的设计要合理。
熔断机制的标的指数为沪深300指数,但沪深300指数的弊端早已一览无余。去年股灾期间,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期指频频跌停,个中存在被操纵的嫌疑。尽管此前监管部门声称沪深300指数不容易被操纵,但事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回答,中金所[微博]大幅提高期指的保证金比例与交易费用,也以“自宫”的方式进行了印证。因此,用沪深300指数作为熔断机制的标的指数并不合理。
而且,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不过为300家上市公司,即使其总市值、规模、行业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毕竟只有300家而已。以300家上市公司的涨跌来决定整个市场是否“熔断”,以300家上市公司决定其余2000多家上市公司是否继续交易,本身也是不公平,其实际上也无法代表其他上市公司。更何况,随着每年更多新股挂牌,其代表性将更加弱化,以沪深300指数作为熔断机制的标的指数将更加“失真”。
笔者以为,既然触发熔断时沪深市场都停止交易,熔断机制标的指数的成分股应该包括沪深两市的所有上市公司,如此才是公平的。我们可推出沪深综合指数。以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作为成分股,以其已流通股份作为权重来计算指数(其中,新股挂牌第二个交易日计入指数,限售股解禁第二个交易日计入指数)。这样的指数涨跌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出整个市场的波动状况,以其作为熔断机制的标的指数才更合理。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财经撰稿人 在三大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
A股雪崩 证监会被批成官场“*瘤”
有外媒报道称大陆证监会已经在7日中午紧急召开应急磋商会议。大陆媒体和社会舆论普遍认为,熔断机制已经成为引发市场非理性动荡的重要因素,管理层应深刻反思,并立即着手修正相关政策。这是必须负的责任。如果仅仅以限制大股东减持作为所谓的对冲,显然是避重就轻。更多的批评开始再次指向大陆官僚系统中堪称“不作为”和“乱作为”代表的证监会。认为正是证监会盲目施行“熔断”措施,导致此次“股灾”,名为股灾,实为人祸
据市场数据由于市场触发熔断并休市,今日两市成交量同样出现地量,沪市成交仅800亿元人民币(约121.5亿美元),深市成交1080亿元人民币(约164亿美元)。大陆《每日经济新闻》刊文称A股熔断,创造了世界纪录.
首先是超越美国。美国股市在1988年实施熔断机制,却在1997年才首次触发。此外,美国股市至今也只有一次熔断纪录。A股4天内已经4次触发,两度暂停交易提前休市。从首次触发时间以及触发次数上已经超越美国。
第二点就是跌速快。今日市场再一次出现了千股跌停,其中跌幅超过9.9%的个股达到了1,784只;跌幅超过9%的个股达到2,198只。从9点33分开始,A股几乎呈直线下跌,中途并未震荡。触发5%熔断阈值并恢复交易后,跌速进一步加快。按上海、深圳交易所上午公告,实际交易时间仅15分钟。即便是 2015年市场调整之际,其单日下跌速度同样难以与今日相比。
第三点就是抛压大,熔断快。熔断时代,与之前市场调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达到熔断阈值后便暂停交易。对于后续资金来讲,无论是自救还是抄底都是无济于事。其实从沪深300的不少权重走势可以看出,今日中国平安、建设银行、浦发银行等个股均有资金在试图拉升。例如中国平安,其股价在9点58分迅速拉升,不过抛压太大,股价迅速下跌,随后沪深300触发7%阈值,暂停交易。
第四点就是收盘早。20余年雷打不动的3点收市在进入2016年后迅速颠覆,4天内两度提前休市,今日更是开盘半小时便休市,同样创造了A股历史纪录。
肖钢再成靶心
在此次A股熔断之后,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针对证监会和证监会主席肖钢的批评。“肖钢下课”的声音不绝于耳。
早在股灾之后的8月初,路透就曾引述消息人士报道过北京考虑撤换肖钢。其在8月10日的报道中指称,两位消息人士说,当局在“最近几周”已就接替肖钢出任证监会主席的人选问题征求意见。
报道中这两名消息人士说,肖钢的任期要到2018年底才结束,这么早就开始寻找他的继任者,反映出党内对其表现不满,但是否提前撤换,尚未做出最后决定。上述消息人士还透露,至少有三位继任者人选被推荐上来,并已征求意见,其中包括重庆市长黄奇帆。
被认为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习近平当局对金融系统的布局亦加快。11月13日,证监会副主席姚刚被查,姚也是中共十八大后“三行一会”系统中被查的最高级官员。有媒体报道指称,姚刚长期掌握证监会IPO发审大权,他的案件与令计划案、北大方正案等有关。
有官僚无专才
事实上,肖钢及证监会的表现,也折射出中国官场“有官僚无专才”的现实窘境。在股灾发生期间,外界称为“国师”的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微博账号被封,原因或在于他在一条微博中说,“这次股灾,至少让人们看到这种体制的三个局限。第一,最好的人才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体制之中,如金融人才。第二,无法保障执行层的责任感,执行层做的一切都是给上面看。第三,权力的边界。”他还表示,“真的没有人才也就不说了,更要命的是,就是最优秀的人才,在这里也得用最笨的方式来做事。在这样的情况下,换人都没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中,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依赖于前者,还有一段长路要走。此次股灾正是揭示出证监会所代表的中国经济金融团队的失误之处,以及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足。其实,对于股市的发展状况,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决策层应当也有所了解,但或是感于经济下行压力过大,任务过重,步伐太急,致使对股市等金融发展产生误判,失去完全掌握。这也正说明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难
好帖,鉴定完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