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两重天 北京避谈人民币国际化背后
李克强访问拉美时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智利,再次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公开讲座中透露,虽然公开文件不会提及人民币国际化,但是包括央行行长周小川和副行长易纲在私下会议中却都不会避讳。为何会形成公开场合避谈而在私下里却热烈讨论的冰火两重天局面?在赵锡军看来,北京不愿公开讨论的原因,是为了“避免刺激一些国家”。而“这些”国家的指向,最终落定在了美国身上。中国为何可以刺激到美国?事实上,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说到底实际上就是去美元化的一个过程。随着人民币的强势崛起,美元这一美国引以为豪的“工具”,正在遭遇空间的挑战和压力。如今人民币的离岸结算中心已落户伦敦,成为继香港和新加坡后的第一个欧洲离岸结算中心;拥有57个创始成员国的亚投行总部也已敲定北京这也就意味着,提供给成员国的基建贷款货币将由人民币承担;甚至是现在火遍全球的“一带一路”也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机遇,推动了人民币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国际化方面的进程。人民币这样一个迅速的进化过程对美元确实形成了不小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将全面提速提速
面对来势汹汹的人民币国际化,美国也并没有无动于衷。从低估到打压,美国正在不惜一切代价阻挠。而在中国一方,除了应对来自美国的阻扰外,为何官方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上却一直三缄其口?背后的顾虑为何?对此,赵锡军解释道,目前没有公开说法,是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货币国际化需要国家工业能力强有力的支撑。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看,货币国际化起源于其他国家产生对本国商品的需求,进而导致外国居民对本币的需求;这一需求会推动提升该种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进而发展成外汇市场载体,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可以说带动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的起始动力是其制造的出口商品。为了保证这种带动作用持续有效,一方面需要本国能够长期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使他国产生依赖性需求;另一方面要能占据国际产业链的高点,对初级生产要素的采购汇集、中间环节的加工分包到最终的成品销售整个产业链条保持控制力,那么该国企业不仅能够获取丰厚的利润,而且自身议价能力极强,自然拥有选择计价和结算货币的权力。
其次,中国出口商品大多缺乏技术优势和国际稀缺性,直接导致别国主动积累人民币采购中国产品的内在动力不足。尤其是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低端产品属于买方市场,使得中国企业对出口产品计价及结算货币的选择权较低,制约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发展。但随着中国出口转型升级,以及“生产者定价”优势的发挥,出口人民币结算比重有望持续上升。
如今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大宗商品需求巨大。但国际大宗商品计价仍然以美元为主。除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期铜外,世界大宗商品定价权几乎都由美国控制,中国企业面对价格的剧烈波动只能被动接受。美国从实现崛起到拿到国际贸易定价权,耗费了几百年时间。中国要挑战欧美国家耗费几百年时间建立起的定价体系,势必困难重重。
货币价值的稳定是其国际化最重要的条件。自2005年人民币启动汇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人民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单边升值,而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慢慢释放升值压力之后,又进入贬值与升值交替的状态。中国必需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支撑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很多国内与国外的工作。
最后,赵锡军也提到,人民币的国际化也需要发达的金融部门与市场。如今国内金融市场仍不成熟,金融工具欠缺且产品单一;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在境外缺乏有效的人民币回流机制,人民币输入输出比例失调,降低了使用效率和境外持有者的积极性;缺乏市场化的利率和汇率缺乏市场华的形成机制,影响人民币的自由流通。按照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过程,人民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结合国内外环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为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好人必有好报
页:
[1]